製程門檻、資金密集更甚生醫

Semi-Bio六大挑戰: 為什麼半導體生醫這麼難?(二)(會員限定)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11-09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褚家容相信,半導體生醫晶片在微量生物分子的檢測上縱使面臨許多困難,但仍是非常有優勢的創新技術。(攝影/吳培安)

Semi-Bio加上有半導體產業鏈的支撐,激盪出許多前所未有的喜悅火花與憧憬。然而,在半導體生醫層層浪花洗鍊的沙灘上,更多的恐怕是遍體鱗傷或鳴金收場的殘兵。迄今,即使臺灣Semi-Bio具有十足爆發力,但也還沒真正產出足具代表性的產品、甚至規模化的公司。為什麼半導體生醫這麼難?本文彙整國內指標性學者及投身研發的業者經驗觀點,從製程穩定性、商業模式、量產標準、思維差異、產能佔用、法規和臨床需求等6大挑戰,剖析Semi-Bio真正門檻所在。

撰文/吳培安


挑戰4:半導體、生醫產業思維差異太大 雙贏氛圍難營造

在與半導體產業溝通的過程中,除了領域專業知識(Domain Knowledge)、生產規模、製程難度的差異大,兩邊人才在思維、產品開發和商業模式的認知也相當不同。跨域合作經驗豐富的李鎮宜表示,半導體產業想要用生醫晶片和醫療團隊合作時,經常會發現半導體產業設想的流程,和臨床實務的差異甚大。「若是沒有持續維繫團隊的雙贏氛圍,雙方要合作下去就會很困難。」

本身也走過跨域經營管理的瞿志豪表示,對半導體業來說,晶片的生命週期大概就是賣個1年、1年半,就會被下一代晶片給取代;但對生技醫療來說,成功開發一個晶片要可以賣到20年,兩邊差異非常大。「臨床醫療端在採用新技術的速度,和IT產業、半導體產業相比天差地遠,所以在整合兩邊人才時,會有很大的文化差異需要面對。」瞿志豪說。

挑戰5:生醫晶片量產需求數量太少 旺季期,連產線都排不進

然而,半導體、生醫領域互相探索的意願是存在的,雙方都希望前瞻未來、超前部署。

周聖燁就指出,其實半導體晶圓代工廠(Foundry)大多都有意願和生技公司合作,且在3~5年前的意願更強。

「當時半導體業界覺得摩爾定律(Moore's Law)就快到了,5~10年後半導體產業到底要做什麼?生醫、生化應用很自然就被想到。」周聖燁說。

只不過,這幾年全球產業經濟大變革,特別是因應氣候變遷的電動車產業崛起,因為車用晶片市場需求大增、產能超載,生醫晶片應用可能還在理論驗證階段,「和生醫的合作意願就又降溫下來。」

周聖燁進一步指出,「如果下單生產數量不夠,晶圓廠可能還會比較不願意配合生技公司彈性調整製程,甚至在消費型產品半導體晶片的旺季期間,連產線都排不進!」

體學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李鍾熙則表示,半導體產業的生意很好,可能也不太有時間去做生醫產品開發。「他們對製程開發更有興趣,但產品本身的功能創新和做實驗,對他們來說較為困難、經驗也比較少,會接觸到液體的半導體表面加工也是他們比較不熟悉的。」

「對於半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