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亞洲 6年制「DPT學程」 輔助科技納入必修

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 全方位培育「動作問題」解決專家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04-15
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是國內首創將「物理治療」與「輔助科技」結合的學系,2016年更率先亞洲各國,轉型招生六年制物理治療學士學位課程(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圖為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系主任施怡芬。(攝影/羅翊方)

人口老化日益嚴重,民眾健康意識抬頭,「物理治療」成為預防醫學與健康促進的重要角色。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自1988年成立以來應趨勢需求與時俱進,為國內首創將「物理治療」與「輔助科技」結合的學系,2016年更為了讓物理治療師有獨當一面執業的領導能力,率先亞洲各國,轉型招生六年制物理治療學士學位課程(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並新增物理治療鑑別診斷、臨床決策分析等必修課程,以接軌國際。

撰文/彭梓涵


今年1月,「物理治療師法」三讀修正通過,物理治療師將可進行「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的服務,不只將增加專業服務可近性,俾使國民健康提升。

「物理治療師」的職能重要性和市場需求性也引起大眾關注。

「物理治療」是預防、治療以及解決因疾病或傷害所造成「動作問題」的一種療法,在臺灣,物理治療發展超越半世紀。

不過一直以來,物理治療因為限縮於「疾病治療」法條,物理治療師需要醫師在診斷證明書、照會或醫囑後,才能進行治療。

但隨著人口老化日益嚴重、民眾健康意識抬頭、以及政府長照2.0的政策推動,與健康促進、傷病預防、延緩失能等非疾病治療目的需求逐漸增加,該法顯然已不合現狀。

而支持與推動該法修正的,正是物理治療師培育聖地的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以下簡稱: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是國內首創且唯一將物理治療與輔助科技結合的學系,該系成立以來,一直因應趨勢需求與時俱進。

於2016年,為了讓物理治療師更有獨當一面執業的領導能力,與臺大物理治療系率先亞洲各國,將學士修業年限從4年改為6年「DPT學制」(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以接軌國際先進國家。

全臺首創物理治療+輔助科技學系

1988年成立的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是國內第三所成立物理治療學系的大學,若以臺灣物理治療教育發展50多年歷史來說,雖不算歷史最悠久的學系,但在臺灣物理治療發展上,確立下許多創舉與里程碑。

回顧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成立35年的沿革,系主任施怡芬分享,系所最初在籌劃時,聘請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徐道昌作為系主任,因為當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屬於復健醫學下的一個分支,所以,成立之初系所名為「復健醫學系」。

1992年,臺灣推行「物理治療師執照法」,陽明大學響應該法的推動,便將「復健醫學系」正名為「物理治療學系」,並專注在肌肉骨骼系統、呼吸循環系統、神經肌肉系統、兒童發展四大專業領域。

後續的十多年時間,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在各系主任的薪火相傳接力過程中,又發現「輔助科技」,包括輔具、外骨骼手臂、3D列印等,是協助物理治療重要的發展方向。

因此,2007年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再擴增,與校內的復健科技輔具研究所合併,成為全臺首創且唯一「物理治療」結合「輔助科技」的學系。


走進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系所安排的 多元及跨領域學習,讓學生互相當彼此的病人,實際操作治療方法。(攝影/羅翊方)

導入工程、科技師資  實現復健精準醫療

施怡芬說,目前大部分學校開設的輔助科技課程多是2學分的選修課,但看到臨床與市場需求,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不僅將該課列為必修,更規劃出大一到大四,從基礎到評估與應用、不同面向的輔助科技課程。

學校也聘請更多具有工程背景、輔助科技專長的教師為學生傳遞知識。目前系所具有輔助科技專長的包括:專長在3D列印、骨科生物力學、醫療輔具設計分析的陳振昇教授;專研科技輔具、虛擬實境的宋文旭副教授;以及具有工程學背景、專精於智慧型輔具系統、機電與嵌入式系統的游忠煌副教授等。

其中,陳振昇教授與學生就開發出多項輔助科技產品,包括:拇指外翻靜態矯正輔具、中風病人的3D列印多功能輔助手裝置,該裝置不只提升患者手部握力,也提升患者復健的動機等,相關的研發也發表在國際期刊。

另外,游忠煌副教授與北榮復健醫學部主任高崇蘭合作開發的「平衡功能低下與眩暈患者動態評估暨復健系統及其應用方法」,獲得2021年未來科技獎。

此系統是結合平衡暈眩臨床研究與機電整合、影像技術,針對患有平衡功能問題的患者,建立可偵測身體偏移、行走軌跡的互動式平台,以進一步分析平衡感覺系統的功能,達到精準評估復健。

六年制物理治療教育  接軌國際

不過,由於物理治療養成教育有日益漸增、要求與日漸長的趨勢,像是物理治療發展先進的國家——美國,已要求物理治療師需具備物理治療臨床博士資格,才能提供物理治療相關業務。

施怡芬說,為了促進國內物理治療專業的實質發展與國際競爭、接軌能力,2013年系所也開始籌畫「六年制物理治療學士學位」學程,提供更多元跨領域的課程、連結臨床場域的實務見習、以及國際交流與交換學生計畫。

「六年制物理治療學士學位」學程在2014年順利通過校務會議後,2016年陽明交通大學領先亞洲各國,首開招生六年制物理治療學士。

去年,第一批六年制的學生已完成學業步出校園,加上「物理治療師法」三讀修正通過,有不少畢業學生在考取證照後,選擇自行開業,例如開設物理治療所、長照服務機構、或是擔任運動員隨隊物理治療師的工作等。

目前在學的學生,每年也會有5-6位學生前往芬蘭、美國、日本、澳門、英國、澳洲、越南、泰國等頂尖大學進行臨床實習、見習、修課、研究合作。

生醫小百科――物理治療學位6年制與4年制差異
    6年制物理治療教育推廣,是基於先進國家已經實施DPT制度的經驗,目前,臺灣物理治療相關的系所僅陽明交通大學與臺大走向6年制,兩者差異除了6年制有更多精進課程,4年制度培育下所獲的學位為物理治療理學士(Bachelor of Science in Physical Therapy, BS in PT),6年制畢業生所獲的學位為物理治療學士(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 DPT)。

凝聚師資  合作取得建教計畫

擁有物理治療跨輔助科技與六年制兩大特色,為了更落實與推動,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也將教師凝聚成「高齡健康」、「運動科學」、「物理治療與輔助科技整合」三大群組。

教師們依據整合型、個別型、產學計畫組成團隊,進一步增進不同教師研究合作交流,以開創更多臨床見習、實習與國際建教的合作機會。 

施怡芬分享,以高齡健康組為例,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李雪楨、楊雅如等教師就與外校教師合作取得教育部推行「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中的青銀攜手、科技協力、賦能社區、守護獨老的行動計畫,以共築智慧高齡友善社區。

運動科學組則有蔚順華、 施怡芬、周立偉、游忠煌四位老師組隊取得國科會精準運動科學專案中「精準舉重金牌運動科學之路」計畫。

該計畫是以教練和選手的需求為出發,整合人工智慧(AI)科技、穿戴裝置等,從精準訓練輔助、精準技術回饋、精準器材研發、精準疲勞恢復等面向,支援臺灣舉重菁英選手取得更高榮耀。

另外,物理治療與輔助科技整合組,則有李淑貞、羅鴻基兩位老師合作,取得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計畫」,其中李淑貞老師除了是該國家級計畫中的主要負責人,也是「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的主任、長年規劃與籌辦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的重要推手。

成立至今,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建立了許多夥伴關係,包括北榮、振興、馬偕、新店慈濟、雙和醫院,以及臺北市立大學、臺北護理學院、臺大、師範大學、臺東大學、體育大學、雲科大等。

對於短期目標,施怡芬表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剛完成併校,未來,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有機會導入更多交通大學在科技方面的專長,除了永續與擴散性的培育多元跨領域人才,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也會更扎實的訓練能獨立作業的物理治療師。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