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創新創業政策 各部會「接棒」態勢成形

萌芽FITI價創 10年催生500家新創 募資破百億新臺幣【會員限定,6/4前限期免費開放】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05-24
陳良基在擔任科技部長任內,為全力推動產學合作與科研成果應用,改革鬆綁《科技基本法》。(攝影/羅翊方)

政府創新創業政策,自2013年納入跨部會政策方向,歷經10年發展,各部會「接棒」態勢也逐漸成形。隨著萌芽計畫、價創計畫轉型,臺灣創新創業取得階段性成果,10年總計催生約5百家新創;加上臺灣近幾年在政府新創政策資源支持下,吸引矽谷的「回流型」創業家,及海外學子返臺,為創新、創業帶來極大的助力,將邁向下一個10年。

撰文/彭梓涵


「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等同該國的競爭力」。根據瑞士新創生態圈調研機構StartupBlink發布的《2022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Startup Ecosystem Rankings 2022),臺灣為全球新創生態系排名第25名,是繼2020年臺灣首次入榜取得第30名佳績後,再次爬升五個名次。

報告指出,臺灣與奧地利、挪威是成長最多的國家,而臺灣名次上升可歸因於巴西名次的下降,但最主要原因,是臺灣臺北市之外的第二和第三個城市生態系統(新竹、桃園、台南、高雄)排名大幅上升。

前Endeavor Insight首席分析師Rhett Morris 曾對臺灣入榜關鍵分析,他認為臺灣在政府新創政策資源支持下,有大量來自矽谷的「回流型」創業家,及海外學子返臺,為創新、創業帶來極大的助力。

這幾年感受最明顯是前科技部長陳良基他在擔任科技部長的任內,為全力推動產學合作與科研成果應用,改革鬆綁《科技基本法》,鬆綁研究人員的兼職限制、放寬持股上限,另外,也於2018年規劃設立的臺灣第一個國際級科技創業基地(Taiwan Tech Arena,TTA),引進多家國際加速器等。

截至2020年8月,全臺已有多達61家加速器,讓臺灣從底層揭竿而起的創新創業動能滾滾。

臺灣在2021年也催生出第一家數位獨角獸,以AI打入市場的新創Appier(沛星互動科技)成功赴日掛牌上市(目前市值約1,500億日圓),對臺灣新創,可以說創下一個重大里程碑,且在這個里程碑後,緊接著也有Gogoro、Just Kitchen、91App等新力量崛起。

政策支持、矽谷創業家回流 創新創業生態系仍處「萌芽階段」?

除了入榜StartupBlink的《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近幾年臺灣創新力蓬勃發展,也陸續在國際舞台創下佳績。

包括: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臺灣在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入圍,在「創新能力」中排名亞太第1、全球排名第4,僅次於德國、美國、瑞士,並被評為「超級創新者」(Super Innovators)。

不過,臺灣在幾種國際的新創生態系評比中,結果卻似乎差異相當大。

在一份由對創新產業高度關注的創業顧問機構Startup Genome,每年所進行的「全球創業生態系報告(GSER)」調查中,臺灣不但沒有入選「全球新創經濟體前30排名」,在「2019全球新創生態系」評比中,只被評選為處於「萌芽階段」(Activation Phase)。

GSER報告中主要有兩份排名,首先是全球新創經濟體前30排名,其次是前100名未來具有成為全球前端競爭者潛力的新興生態系(Emerging Ecosystems)。

過去以來,全球新創經濟體前10大,不外乎是由美國矽谷、紐約、倫敦、波士頓、北京、洛杉磯、以色列特拉維夫、上海、西雅圖等頂尖創新生態系包辦。

但2022年的報告中,有許多新興生態系奮起直追,例如韓國首爾,從2020年進入排行榜第20名,兩年時間已追進10個名次,來到全球第10名。

印度許多城市排名也有所提升,最顯著的是德里,2022年排名較2021年上升11的名次,排名第26名,印度南部資訊科技重地――卡納塔卡邦的班加羅爾也上升1個名次,排名第22名。

但臺灣在2021年,僅被評選為全球前100名未來具有成為前端競爭者潛力的新興生態系第30名,2022年評比中名次甚至下滑10個名次,到第40名。

臺灣創新創業生態系 各部會「接棒」態勢成形

事實上,「創新、創業」是各國政府這幾年卯起來推動的政策,臺灣在促成和培育校園創新技術及引領新創事業形成產業聚落的政策上(見圖),並沒有落後其他國家。

甚至早在1997年,經濟部就實行育成政策,推動公民營機構設立育成中心培育創新,還陸續推動「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 」(SBIR),提供業界創新研發補助的誘因,來提高企業投入技術研發的意願。

但一直到2011年國科會開始著手推動的「萌芽計畫」鼓勵科研商化、孵育潛力團隊、2013年啟動「創新創業激勵計畫 (From IP to IPO, FITI)」橋接學研創業第一哩路後,臺灣「創新創業」才出現重要分水嶺。

2013年左右,「創新創業」被政府納入跨部會的政策方向,臺灣從教育部、國科會、經濟部、衛福部、國發會、金管會再到各縣市政府,各部會串起創業人才培訓課程、促進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各項獎勵創業措施等,讓創新創業氛圍靡漫整個臺灣。

國科會吳政忠主任委員在多次受訪中強調,產業發展是接力賽,從學校產學合作,到開公司,進入種子輪、ABC輪、再到上市上櫃,不管政策或資金都需要一棒接一棒,現在各部會在協助新創公司下,「接棒」的態勢也逐漸成形。

不過,這幾年政府積極透過政策輔導,加速學研單位擁有亮眼研發成果的老師紛紛出來開公司,造就一時新創公司遍地開花的情況。

但臺灣是否過於急著將學術成果商品化?政府在新創公司成立後續的配套措施是否完善?

此次環球生技月刊盤點2016年後成立的新創公司,共計360家公司中,有90家新創公司,是透過政府近年在生技新創重點扶持政策所培育。

其中,又以國科會的「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計畫」(簡稱;價創計畫)培育最多(22家),其次還有國發基金(18家)、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16家)、國科會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15家)、萌芽計畫(7家)等。


國科會吳政忠主任委員表示,產業發展是接力賽,不管政策或資金都需要一棒接一棒,且「接棒」的態勢也延續到協助新創公司上。(圖/本刊資料中心)

⊕    國科會萌芽計畫

績效»    成立73家新創公司、募資25億元

在這次盤點的數據中,參與「研發成果萌芽計畫」(簡稱:萌芽計畫)而成立的公司雖然為數不多,但萌芽計畫仍是鼓勵科學研究商業化的關鍵第一步。

「萌芽計畫」源自2007年所啟動的「臺灣前瞻計畫」,該計畫是由當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前副總統陳建仁與副主委吳政忠推動,並邀請中研院王佑曾院士主持。

王佑曾因應觀察到社會經濟成長力道逐漸趨緩,提出協助學術頂尖研發成果商業化的建議,以實現對社會產值做出更直接的貢獻。

「臺灣前瞻計畫」在執行一段時間後,也於2011年,由萌芽計畫延續,並交給國科會企劃處執行,鼓勵學研單位師生,以研發成果建立具投資價值的新創公司為目標,提升計劃團隊技術競爭優勢及市場可行性,更協助產業、資金鏈結。

根據萌芽計畫2021年公布數據,該計畫歷經十年努力,協助超過73家,以學術前瞻科技成立新創公司,技術領域涵蓋:奈米材料、精準醫療、農業、半導體、太空,甚至COVID-19疫情所需的關鍵技術,累計吸引民間資金投入超過新臺幣25億元。

其中,臺灣大學光電所黃升龍教授開發出領先全球「晶體光纖寬頻光源技術」,技轉成立的安盟生技,就是萌芽計畫成功培育的代表,其開發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已於2020年取得FDA第二類醫材許可,進軍國際市場。

不過,2021年國科會為了國家產業永續發展、促進經濟活絡進步,整合推動科研創業計畫,已將萌芽計畫的做法納入,並與價創計畫結合推出全新「科研創業計畫」,以促進產業前瞻研發動能及衍生新創產業。

⊕    國科會FITI計畫

績效»    輔導923組團隊、成立316間新創公司

要銜接「學研創業第一哩路」,就以推展學研創新創業風氣為宗旨的FITI計畫為最重要。

FITI計畫是以資通訊(ICT)、生物、醫學、理工等領域學生的創業需求出發,每年分2梯次,從國內學術及研究機構遴選優秀研發團隊,提供為期6個月的創業培訓,並依評選結果給予傑出創業團隊第一桶種子資金(創業獎勵金及創業基金100萬)。

除了資金補助,入圍團隊還可分別選擇進駐竹科、中科、南科三個科學園區,再由各園區提供研發資源、創業育成環境及行政支援與服務,輔導團隊加速創業腳步。

根據中科管理局數據,自2013年起,協助國科會推動FITI計畫至2022年6月,已輔導共263組團隊,其中104隊成立公司,並有38家新創公司進駐中科創新創業場域,中科管理局還協助這些新創團隊成功募資達1.2億元。

竹科公布的數據,則是至2020年輔導近400組新創,其中212家新創成立公司,累計登記資本額已超過40億元。南科則是培育逾260組團隊(截至2022年數據)。

在環球生技盤點的360家新創公司中,例如:奈威生技、懷瑟格智慧檢測、希居芙生醫、邁磊醫材、蟲小道大、碩準生技、智遊科技、貝克生醫等,都是參與FITI計畫獲選創業潛力獎、傑出獎,取得點燃新創公司成長的第一把火。


由國科會推動之「科研成果創業計畫」,於5月10~11日舉辦「商業開發培訓營」,協助學研新創團隊商業發展規劃。(圖/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    國科會價創計畫

績效»    成立148間新創公司、募資67.9億元

在協助創業的第二棒中,國科會的「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計畫」就是大家最為熟知的價創計畫,該計畫於2014年啟動,目的是強化並整合我國研發單位能量,透過活化研發創新價值鏈、鼓勵衍生新創產業來促進經濟成長。

價創計畫是對有意走向市場、具有可市場化的技術為主要對象,提供為期一年額度新臺幣1000萬元至1億元的補助。

該計畫推出已行之有年,這幾年也有不少團隊成功創業並募得高額資金的成績,包括:中興大學楊秋忠院士帶領的「創新快速有機廢棄物處理技術」創業團隊,在2018年成立地天泰農業生技後,獲得鑽石生技、馬來西亞完美集團(Mega Investment Group)、富邦創投及台新金控等投資人,共獲得新臺幣3億元資金,創下國科會科研成果技術作價紀錄。

同年,也有南臺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組主任及感染症與疫苗所前所長蘇益仁,利用薑黃素衍生物開發阿茲海默症治療新藥,在價創計畫支持下而成立的指標性新創公司——美力齡生醫,成功募資新臺幣1.2億元。

截至2021年底,價創計畫已累積148件個案出場成立新創公司,向國內外投資人成功募資金額超過新臺幣67.9億元,是國科會在推動創新創業計畫中,成立公司數最多,也募得最多資金的計畫。

國科會常務副主任委員陳宗權在2022年的成果發表會中也曾表示,價創計畫的目標是協助學界具潛力的技術進行商業化,臺灣學界蘊藏許多具市場潛力的技術成果,可望成為產業解決現有問題良藥,並帶動創造更多社會效益。

而目前為因應國家科技政策與國際競爭趨勢,經濟部技術處則將國科會原價創1.0計畫的產學合作型態,於2021年轉型為「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價創2.0計畫)。

價創2.0計畫具體作法,保有原價創1.0計畫的「促新創」目標,推動學界潛力團隊衍生高成長潛力新創公司,價創2.0計畫新增「育新創」計畫,協助學界運用既有研發資源,強化甫成立的新創公司體質。

作為科技新創的最上游,原價創計畫由經濟部接手後,國科會現也參考萌芽計畫推動的做法與精神,推出「科研創業計畫」,並透過階段式育成學界潛力新創案源,成立衍生新創公司(前),再由經濟部接棒育成。


蘇益仁利用薑黃素衍生物開發阿茲海默症治療新藥,在價創計畫支持下而成立的指標性新創公司――美力齡生醫。(圖/本刊資料中心)

⊕    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 (SBIR)

績效»    案件申請數3.6萬件、通過率42%、補助金額168.8億元

接著在協助新創公司從新生階段進入創建期,就有1990年經濟部成立的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該計畫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政府補助,目的是鼓勵中小企業透過技術升級轉型,投入創新研發,來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SBIR主要補助科目包括:研發人員薪資、消耗性器材、原材料費、技術移轉(購買)費、勞務採購等,申請者每年、每家最高可獲得補助500萬元,其中生技製藥因屬性,經審查同意還可延長實行期間。

除了中央型SBIR計畫,經濟部為了聚焦地方特色產業聚落的創新研發能量,也協助各直轄市、縣市辦理「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地方型SBIR)」,讓鼓勵中小企業創新研發往地方紮根、深化。

根據SBIR資料統計,經濟部自1999年推動SBIR至2022年底,全臺申請補助數達36,535件,通過件數為15,345件,通過率達42%,政府補助獎金累積達新臺幣168.813億元,並帶動9,553名研發人力投入,企業投入研發資金達306.76億元。

⊕    國發基金創業天使投資方案

績效»    投資202家、投資金額28.33億元

讓新創公司進入擴建期後,為了健全新創事業投資市場機制,改善臺灣天使投資環境,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也於2018年啟動「創業天使投資方案」並匡列新臺幣50億元,期望藉由與天使投資人及國內外投資機構共同投資,提供新創企業創立初期及後續發展營運資金。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創業天使投資方案最早是透過「補助」的形式協助新創營運,但他認為「投資」與「補助」還是有所不同,如果是投資,國發基金占有持股,勢必就更有義務協助新創成功。

龔明鑫說,「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從補助轉為投資後,也看到臺灣新創市場蓬勃發展,2020年時,該投資方案已投資近100家公司,為了加快新創發展,原先僅編列投資的新臺幣20億金額,在2021年也加碼至50億元。

他甚至表示,現在全球疫情趨緩,新創需資金重建營運規模,在加速新創發展力道上,國發基金還要再加碼到100億元。

目前,根據國發基金2022年公布的數據,天使投資方案自2018年公告受理投資以來,已累積投資202家企業,投資額為新臺幣28.33億元,促進新創產業總投資額達94.29億元。

國發基金執行秘書蘇來守,在去年的「達成投資200+家記者會」中公布投資產業別,包括:資通訊應用82家(10.55億元)、生技醫療37家(5.72億元)、資通訊硬體22家(4.52億元)、文創與休閒21家(1.84億元)、農業科技/智慧農業11家(1.3億元)、化學與材料9家(1.09億)、綠能與環保5家(1.05億)、資安5家(0.86億元)、流通與運輸3家(0.56億)、機電與機械1家(0.21億)、其他產業6家(0.62億元)。

他也補充,國發基金後續也對其中40家研發營運有進展的公司,進行現有事業的現金增資投資,投資金額約3.28億元。

蘇來守說,雖然再投資的金額不多,但國發基金扮演點火的角色,在助燃火苗後也促使其他天使投資人添柴加薪。

此次環球生技盤點的新創公司中,也有包括:炳碩生醫、貝克生醫、昱星生技、開啟基因、神經元科技、智耕、樂迦、藥祇生醫、基可生醫、醫視科技、和曜生技、普聖再利用科技、廣域生醫、長陽生醫、昱展新藥生技、天樞健康資訊科技、樂牧生技、豐康微流體晶片等,獲得國發基金天使投資方案。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說,「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從補助轉為投資後,也看到臺灣新創市場蓬勃發展。本圖為龔明鑫於2021年4月國家生技研究園區Demo Day活動中演講。(攝影/李林璦)

創新創業下個10年政策  朝產業全局發展

不過,從目前國內生技新創發展來看,無論有沒有獲得政府補助或由大廠轉投資成立的公司,在醫藥、醫材、數位醫療方面,都只有少數公司產品取得上市許可證,或獲得國際合作和投資。

醫藥方面,雖然涉略的領域廣泛,包括藥物輸送、腫瘤學精準藥物、中樞神經疾病、抗體藥物、蛋白質降解藥、植物新藥、眼科新藥、廣效性疫苗、mRNA合成等,但因藥物開發本就有時間長、成本高、風險大的因素,目前幾乎所有公司仍多處於臨床前和臨床1~2期階段。

相較醫藥,臺灣從事醫材、數位醫療產品開發的進展較快,醫材方面則有普瑞博開發的白血球減除過濾器,已經取得美國FDA 510(k)和臺灣食藥署(TFDA)上市許可;貝克生醫的治療專用的食道置放器取得美國FDA、TFDA上市許可;炳碩生醫的手術導航機器人輔助系統、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分別取得TFDA、FDA上市許可;智遊科技首創的居家肌電訊號復健系統取得美國FDA第二類醫材等。

數位醫療方面,有聿信連續性電子聽診器獲得TFDA、美國FDA 510(k)第二類醫材認證;長佳智能醫療AI產品取得6張FDA認證、10張TFDA認證;以及由宏碁集團成立的子公司宏碁智醫,開發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AI輔助診斷軟體獲得TFDA智慧醫材許可證,並成功布局海外市場如菲律賓、泰國、印度等。

平心而論,這些公司雖然在選題、產品開發上都有獨到的眼光,部分產品也取得認證,但還都是未成長茁壯成獨角獸。

此結果其實也呼應GSER的報告,臺灣其實擁有優質的創業環境,但未有足夠數量的國際級新創公司,可做為國際調研組織可評比資料。

或許政府也看到了這些挑戰,目前,從政策上看,國科會、經濟部、國發基金等都在從過去的計畫上聚焦整合,思考如何轉型加速新創公司壯大。

去(2022)年7月,「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新國科會)舉行揭牌及主任委員布達儀式,首任主任委員吳政忠表示,除了延續過去任務,國科會也將從過去著重中上游科研發展,到未來接軌下游產業。

他強調,改制後的新國科會也將強化包括:跨部會攜手前瞻布局、基礎卓越邁向國際頂尖、推動科學園區轉型及科技實踐人社價值等面向。

這顯示,臺灣創新創業政策發展,已不是追求新創公司成立數量,而是正在加乘、昇華,往更大格局建立長期的科技實力,朝向產業全面布局。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