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0
尚未加入購物品項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生醫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商情中心
產業分析
公司重訊
漲跌排名
生醫永續
查找廠商
焦點人物
生醫人物
人物專訪
國際報導
專家觀點
生醫名人錄【影】
編輯專欄
創業投資
新創動態
投募專區
生醫攬才
【影】技術焦點鏡
專題報導
「失眠經濟」未來10年大翻5倍!
2024臺灣生技醫藥精彩表現總回顧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破譯罕病密碼 臺灣醫師的罕病創新醫療之路!
產業活動
活動報名
活動快訊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生技雜誌
出版品
線上閱讀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The Lancet》子刊:孕期糖尿病 恐增孩子自閉症風險
科學新知
NEW
無線、可吸收、非侵入!《Nature》米粒大光控微型心律調節器問世
科學新知
NEW
UCSF台裔醫師張復倫突破BCI瓶頸!3秒語音輸出逼近自然語速
科學新知
大陸生技
科學要聞
中國雲南蝙蝠肝中發現類伊波拉病毒
2019-01-10/
記者 李林璦
日前(7),新加坡杜克-NUS醫學院(Duke-NUSMedicalSchool)與中國的科學家在中國蝙蝠的肝臟中發現與伊波拉病毒同為線狀病毒科的新型病毒,將其命名為勐臘病毒(Měnglàvirus,MLAV),並發現該病毒與伊波拉病毒一樣需要經由NPC1(Niemann-PickC1)蛋白來侵入人體細胞。該研究發表於《NatureMicrobiology》。 惡名昭彰的伊波拉病毒(...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一箭雙鵰!! 三陰性乳癌新靶點 解決兩種癌症生長機制
2019-01-07/
記者 彭梓涵
由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分泌蛋白Tinagl1抑制了兩種導致三陰性乳癌(TNBC)侵襲性和抵抗治療的途徑。此機制是透過Tinagl1阻斷整合素(Integrin)/FAK和EGFR這兩種途徑,使癌症逃避治療的補償機制被抑制。相關研究日前已發表在《CancerCell》期刊上。三陰性乳腺癌是一種高度侵襲的癌症,佔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2%至17%。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俱有高複發率和較少的治療選擇以及癌症對...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European Heart Journal》確立心房顫動的高風險因子
2019-01-07/
記者 李林璦
今日(7),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ofBirmingham)研究人員宣布具有高齡、男性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BMI)等三項高風險因子的人,可檢測其血中的前腦排鈉利尿胜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ibroblastgrowthfactor-23,FGF-23)這兩種生物指標以鑑別是否患有心房顫動(Atrialfibrillati...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膠質母細胞瘤的癒後反應 可能存在性別差異
2019-01-07/
記者 彭梓涵
由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的從癌症基因組圖譜的轉錄組數據發現,男性和女性的膠質母細胞瘤(GBM)腦腫瘤之間存在差異性的分子特徵,尤其是女性GBM患者在手術後化療和放療的標準治療中有較好的癒後效果,其研究日前已發表在《ScienceTranslationMedicine》期刊上。近年來,考慮到每個腫瘤和患者的獨特生物學,研究人員開始對癌症個性化治療越來越感興趣,而人類疾病的發病率和結果在性別差異上已得到廣...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讀心術即將成真? 人工智慧成功將大腦神經訊號轉化為語音訊息
2019-01-04/
記者 薛瀹熢
對於那些因為癱瘓而導致無法開口說話的人,千思萬緒都只能隱藏在他們的腦海的神經訊號之中,以前從未有人能夠破解人腦中的神經訊息,將之直接轉換為人類可以理解的語言,然而近日三個研究團隊於此有了進展,他們使用神經網路等人工智慧計算模型,成功在某些情況將神經訊號重建為單詞和句子,將腦中的生物電子訊息成功轉換為人類可以理解的語言。有些人因為中風、疾病等原因喪失了說話的能力,目前,因為癱瘓而無法行動的人們可以利...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自主調節的大腦神經調節器 癲癇與帕金森氏症新曙光
2019-01-03/
記者 李林璦
日前(31),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Berkeley)的工程師開發一種新的神經調節器名為WAND,可以監測大腦中的電活動,同時接收和刺激大腦中的電流,未來有望為癲癇與帕金森氏症患者提供微調治療。該研究發表於《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巴金森病是一種運動障礙疾病,起因於中腦黑質部細胞退化,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導致大腦基底核迴路功能異常、對肢體動作的調控無法正常達成...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兒童MLL-異位白血病新解方 穩定MLL蛋白
2019-01-02/
記者 薛瀹熢
西北大學醫學院科學家發現了有效的方法可用於減緩小鼠MLL-異位小兒白血病(pediatricMLL-translocationleukemia)的進程,此結果於近日發表於《Genes&Development》。罹患白血病將導致血球細胞的不正常製造,造成貧血以及不成熟的異常白血球大量增生,診斷出MLL-異位白血病的兒童存活率僅有30%。「這些異常白血球滲入身體許多組織和器官,是白血病患者的主...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Cell》破解DNA複製調控片段與時間之謎
2018-12-30/
記者 薛瀹熢
來自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於27日在《Cell》上發表了關於DNA複製本收如何受到特定DNA位點調控的研究結果,自1950年DNA的複製第一次被發現以來,人們對於這個細胞過程如何受到調控一直不甚了解,而這次的研究結果給了人們一個新的方向。分子生物學J.HerbertTaylor教授DavidM.Gilbert與其博士生JiaoSima找到了DNA分子上可調控DNA複製的特殊的位點。J.Herb...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現抗焦慮症新靶點
2018-12-29/
記者 李林璦
日前(20),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臨床醫學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forExperimentalMedicine)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突觸蛋白IgSF9b,在小鼠實驗中抑制其蛋白能夠有抗焦慮的效果,未來有望能發展成抗焦慮藥物的新靶點。本研究發表於《NatureCommunications》。目前大約10%的人口患有焦慮症,現今的治療方法僅能幫助一部分的人。患有焦慮症的患者大腦中,均...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Immunity》發現皮膚老化鬆弛的機制
2018-12-28/
記者 李林璦
日前(26),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真皮纖維母細胞如何轉化為脂肪細胞,並確定了這一機制會隨人們衰老而漸緩,造就皮膚在老化時所呈現的外觀。此研究發表於《Immunity》。 真皮纖維母細胞(dermalfibroblast)是皮膚深層的特殊細胞會產生膠原蛋白以支撐生物體組織,幫助皮膚修復損傷,有些纖維母細胞會轉化成真皮下的脂肪細胞,除了使皮膚看起來飽滿、年輕外,也會產...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乳癌藥物有希望用於抗藥性EGFR突變肺癌治療
2018-12-27/
記者 薛瀹熢
美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CrickInstitute)和癌症研究所(InstituteofCancerResearch)在小鼠中的研究發現,透過基因方法阻斷蛋白質p110α可以顯著的幫助出現抗藥性的EGF突變肺癌的腫瘤縮小,此研究於26日發表於《CellReports》。目前市面上可見到的p110α阻斷類藥物已應用於乳癌治療,雖然效果仍需近一步的測試,然而有...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PNAS》缺乏葉酸可能影響細胞有絲分裂異常
2018-12-27/
記者 李林璦
日前(3),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葉酸不足會影響細胞的有絲分裂與DNA複製,造成染色體缺失,建議不僅只有孕婦與準備懷孕的婦女需補充葉酸,一般人也關注自身血中葉酸含量,適時做補充。該研究發表於《PNAS》。葉酸(Folate)也稱為維生素B9,存在於深色葉菜類、豌豆、蘑菇、貝類與木瓜和柳丁中,丹麥衛生局建議孕婦和準備懷孕的婦女每天都應補充葉酸以避免胎兒神經管發育異常,但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建議...
第一頁
上一頁
112
113
114
115
116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迎戰阿茲海默症?臺灣療法/檢測勇闖創新賽道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2024第三屆環球生技臺灣新創CEO獎
展會直擊
查看更多
台北生技園區、生策會、DCB前進印度 探台印國際供應鏈商機
NBRP攜手四大廠商亮相醫療科技展! 新穎生醫、藥華藥、研生、磐石成果齊發
NBRP九大核心設施齊聚! 引領產學研合作、加速生醫轉譯落地
解碼基因體/代謝體!打造精準個人化健康藍圖
2024醫療科技展 醫院亮點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