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免標定!《Nature》子刊:創新光感技術揭開TLR訊號傳導機制
科學新知
NEW
DeepMind公開AlphaFold3底層程式碼 供非商業用途使用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突破腫瘤微環境!抑制乳酸助T細胞重獲活力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第一個「嬰兒友好」奶嘴感測器 為幼小嬰孩進行葡萄糖監控
2019-11-05/
記者 彭梓涵
非侵入式穿戴生物感測器在監測成年人的健康中越來越受歡迎。但是要將這種技術應用在嬰兒上是困難的,日前,來自西班牙馬德里阿爾卡拉大學(UniversityofAlcalá)的研究團隊,在ACS期刊上發表一個新開發的生物感測器奶嘴,該無線奶嘴可以即時追蹤唾液的葡萄糖水平,進一步幫助診斷與治療。先前已有許多科學家開發出可穿戴的生物感測器,為了方便,感測器以設計結合到衣服上或黏在皮膚上。但是,...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微生物體
《Nature》腸道菌如何在微生物戰場中獲勝?美團隊解開「基因軍備競賽」機制
2019-11-01/
記者 巫芝岳
近日,華盛頓大學微生物學團隊解開了人體腸道細菌所具有的一項有如「軍備競賽」的機制:不同種細菌間,會透過獲取對方「防禦基因」的方式,來裝備自己與其他細菌競爭時的防禦力。該研究可說明部分人體腸道微生物相的生成,以及為何我們難以輕易改變腸道菌相;10月30日被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中。當細菌生長環境過於擁擠時,他們會分泌特定的有毒蛋白質,來傷害周遭細菌,以確保自己生存的空間;而同種細菌間,也會因...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 Communications》首次發現人體內細菌 透過形狀改變躲過抗生素治療
2019-10-28/
記者 彭梓涵
日前,來自英國紐卡斯爾(Newcastle)大學細菌生物學中心研究發現,復發性尿道感染(rUTI)病患體內的大腸桿菌會變成細胞壁缺陷的L型,躲過針對細胞壁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相關研究已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細菌產生抗藥性通常是透過細菌基因體變化,使細菌有能力將抗生素排出,或分解;由於大部分的細菌會被細胞壁結構所包圍,因此許多抗生素會以破壞細胞壁的方式使細菌脹破...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國衛院、臺北榮總研究呼籲 高血壓且頸動脈流速較低之年長者應提防認知衰退風險
2019-10-28/
記者 吳培安
今(28)日,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記者會發表由國衛院、臺北榮民總醫院合作的中高齡心血管健康最新研究。會中指出,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民眾,其較高的血壓值及較慢的內頸動脈流速(internalcarotidartery),與認知功能衰退之間存有密切關係。此研究已發表於心血管醫學領域重要期刊《AmericanJournalofHypertension》。此研究由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紹源...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首次在猴子中發現遺傳性眼盲罕病 有望開發新療法
2019-10-28/
記者 李林璦
日前(25),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研究團隊首次在猴子中發現了導致罕見的致盲疾病巴德-畢德氏症候群(Bardet-BiedlSyndrome,BBS)的基因突變。這發現將為未來開發基因和細胞療法提供了一個新的自然疾病發生的動物模型。該研究發表於《ExperimentalEyeResearch》。巴德-畢德氏症候群(BBS)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此症患者在出生後會有肥胖、多趾(Polydact...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吃太鹹會失智?!高鹽飲食讓腦中蛋白異常堆積 影響記憶力
2019-10-25/
記者 巫芝岳
近(23)日,一篇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的研究顯示,高鹽飲食可能會引起大腦中的tau蛋白堆積,進而影響動物的記憶力。這篇研究由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WeillCornellMedicine)團隊發表,他們發現,當腦中一氧化氮的濃度過低時,會引發一系列tau蛋白的變化,影響動物的認知功能。由GiuseppeFaraco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若讓小鼠長期吃高鹽飲食,會刺激其小腸細胞分泌介白素-1...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補充肌酸可助力T細胞對抗癌症
2019-10-21/
記者 李林璦
近(18)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最新研究指出,補充肌酸(Creatine)於小鼠模型中可增強免疫細胞能力,顯著抑制皮膚癌與結腸癌腫瘤生長。不僅如此,還發現補充肌酸可以改善現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等免疫療法的功效,但研究人員也建議,若要將肌酸作為日常補充劑,應諮詢醫師。研究人員透過觀察腫瘤浸潤T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TI...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神經過度興奮會短命?!哈佛團隊發現長壽關鍵蛋白質
2019-10-18/
記者 巫芝岳
近日,由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遺傳學研究團隊領導的研究發現:大腦中與癡呆症、癲癇等疾病相關的神經過度興奮,和人類的壽命有重要關係,這是首次發現顯示「神經系統的活動會影響人類壽命」的科學證據。該論文在10月16日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中。科學家針對人類、小鼠和線蟲的大腦進行研究,發現大腦神經過度的活動,會使動物的壽命變短,而抑制這些過度活化,則可能有延長壽命的效果。雖然過去已有研究發現,神經系統的...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從「垃圾DNA」中找出新型致癌突變
2019-10-16/
記者 李林璦
近日,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機構(OntarioInstituteforCancerResearch,OICR)的科學家們透過研究人類癌症基因體中的非編碼區域(Non-CodingDNA)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稱為U1-snRNA突變,可能可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靶點,並有望開發成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癌和血液癌症等。這一成果於《Nature》上發表了兩篇論文。 多倫多大學...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γδT細胞免疫療法有望成三陰性乳腺癌新曙光
2019-10-16/
記者 李林璦
近日,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CrickInstitute)和倫敦國王學院(King'sCollegeLondon)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乳腺中若具有特定的γδT細胞Vδ1亞群可能會提高患者存活率,這是首次於乳腺組織中發現γδT細胞這種免疫細胞。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Transl...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Molecular Cell》張鋒團隊創新型CRISPR Cas13系統 可抗RNA病毒
2019-10-15/
記者 李林璦
日前(10),由美國哈佛-麻省理工布羅德研究所(BroadInstitute)的PardisC.Sabeti、張鋒等人率領研究團隊,將一種CRISPRRNA切割酶轉變為一種抗病毒系統,結合了Cas13的抗病毒活性及其診斷能力,可以對其進行編程,以偵測和破壞人類細胞中RNA病毒,治療RNA病毒感染,該系統稱為CARVER(Cas13-AssistedRestrictionofViralExpress...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Cell》盧冠達編程噬菌體 對抗細菌抗藥性
2019-10-04/
記者 李林璦
今(美國時間3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與電機系副教授盧冠達透過生物工程操縱噬菌體的尾部纖維(tailfibers)結構,研發出可以殺死對天然噬菌體產生抗藥性的大腸桿菌,有望在未來解決抗藥性細菌的問題。該研究發表於《Cell》。 美國FDA已經批准了一些可以用於殺死食品中有害細菌的噬菌體,但由於細菌有太多種類,每種病毒只能感染非常特定的細菌菌株,因此要以噬菌體混合物來對抗細菌性疾病可能耗...
第一頁
上一頁
93
94
95
96
97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