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生技醫藥
生技醫藥
NEW
百靈佳3億美元Gubra臨床合作案受挫!終止NPY2R標靶減肥藥開發
生技醫藥
NEW
英國發布醫療器材國際認可框架之政策草案 以緩解脫歐後的醫材短缺隱憂
生技醫藥
NEW
Journey口服藥獲FDA批准治療發炎性玫瑰斑 股價仍跌14% ?!
生技醫藥
林清詠
新冠病毒
林清詠:全球新冠病毒可分八大類 感染越多、時間越長變異越高
2020-04-30/
記者 彭梓涵
今(30)日,由科技部補助臺大全幅健康照護子中心主辦的《TAIWANisHelping:全方位AIx防疫線上論壇》。邀請圖策智能(Graphen)林清詠分享,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工具監控COVID-19病毒演化。3月中旬,林清詠即透過AI數據分析工具繪製「COVID-19基因演化路徑分析」,目前已完成全球超過12,294病毒株基因序列比對。林清詠說,COVID-19病毒基因組可產生26個蛋白,每個蛋白...
生技醫藥
陳秀熙:及早考慮血清檢查監視計畫、李友專:應修通訊診療法、陳廷碩:克服檢體取得挑戰與國際搶零件
2020-04-30/
記者 吳培安
今(30)日,由科技部補助臺大全幅健康照護子中心主辦的《TAIWANisHelping:全方位AIx防疫線上論壇》,下午場邀請到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北醫大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友專、台大醫院小兒部黃立民主任、工研院生醫所陳廷碩組長、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吳佳儀副執行長、中央研究院何之行副研究員、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李崇僖所長等專家蒞臨演講。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圖片來...
生技醫藥
莊曜宇
基因定序
防疫
人工智慧
生醫推手
莊曜宇:新冠研究應重視宿主基因定序 慎選AI演算法
2020-04-30/
記者 李林璦
今(30)日,科技部補助臺大全幅健康照護子中心邀請到國內外多位專家舉辦了《TAIWANisHelping:全方位AIx防疫線上論壇》,其中,邀請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莊曜宇以疫情與基因大數據之應用為題,分享他以往在基因大數據的經驗,並呼籲,除了進行新冠病毒本身的基因定序外,應更加重視「宿主的基因定序」,才能清楚了解為何傳播有個體差異性,亦可用於老藥新用的研究或是能更進一步新冠肺炎感染、疾病上的生物資訊...
生技醫藥
何美鄉:解決三大科學問題有助下一波抗疫、蔡甫昌:透明防疫和及時應變、大數據應用助力抗新冠
2020-04-30/
記者 劉端雅
今(30)日,由科技部補助臺大全幅健康照護子中心主辦的《TAIWANisHelping:全方位AIx防疫線上論壇》,其中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博士、臺灣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學會理事長蔡甫昌教授,分享防疫策略和醫學倫理。何美鄉:臺灣需要研發可檢驗中和抗體的快篩試劑。(攝影/吳培安)何美鄉:臺灣需要研發可檢驗中和抗體的快篩試劑何美鄉表示,所謂的疫情攻防策略,自然是有攻有守,依據即時...
生技醫藥
Cytiva攜手Avacta 開發高特異性COVID-19快篩試紙
2020-04-30/
記者 巫芝岳
歐洲時間22日,英國生技公司Avacta宣布將與Cytiva(前身為GE醫療集團生命科學部)合作,將結合Avacta的Affimer小型蛋白質生產平台,與Cytiva的試紙生產技術,打造如驗孕棒般幾分鐘內即可顯示結果的新冠肺炎(COVID-19)快篩試紙。Avacta表示,這項計畫自3月中啟動,利用公司的Affimer平台,產生了多種能與新冠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結合的試劑。本次宣布與Cytiva合作,...
生技醫藥
封面故事
工研院「疫開罐」讓病毒無所遁形
2020-04-30/
記者 彭梓涵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臺灣共有34家指定檢驗機構,目前每日採檢平均約1,500件,最大量能可達3,800件。檢驗專家認為,以目前檢測量能來說尚可應付現況,但若進入社區傳播階段,檢驗量至少翻倍,因此,應善用檢驗科技來提升防疫效率,非常重要。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新冠肺炎症狀像感冒,希望能在病症前期就快速篩檢出來,以提早隔離,減少傳染機會。因此,工研院朝此方向前進,與國防預醫所、國內業者合作,...
生技醫藥
永昕售出生物相似藥LusiNEX 總價高達5億新台幣
2020-04-29/
記者 李林璦
今(29)日,永昕生醫(4726)宣佈與全球前百大製藥公司GedeonRichterPlc.(GedeonRichter)簽訂資產銷售合約,以總價1,650萬美元(約5億元新台幣)轉讓生物相似藥─LusiNEX相關的細胞株庫、CMC技術、智慧財產權及臨床試驗結果等,將擴大生物藥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整體營運規模增加獲利。 目前,永昕除已收取之議約金200萬美元外,GedeonRichter...
生技醫藥
韓國POSTECH研發智慧型隱形眼鏡用於診斷和治療糖尿病
2020-04-29/
記者 王棋祺
近(28)日,韓國浦項工科大學(Poh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POSTECH)的研究團隊開發了無線智慧型隱形眼鏡(smartcontactlenses)技術,只需戴上隱形眼鏡就可以檢測糖尿病,並進一步治療糖尿病所引發的視網膜病變。POSTECH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SeiKwangHahn教授和研究生DoHeeKeum和Su-KyoungKim,以及電子...
生技醫藥
2020 CMO領袖獎評比出爐 德注射藥物CDMO大廠Vetter六項全拿
2020-04-29/
記者 吳培安
德國時間21日,聚焦於注射藥物的委託開發與製造機構(CDMO)Vetter宣布,其於2020年度之「委託生產服務領袖獎」(CMOLeadershipAwards)評比競賽中,獲得排行榜冠軍、6項核心分類全數拿下的佳績。CMOLeadershipAwards是由LifeScienceLeader、OutsourcedPharma等媒體品牌自2011年以來舉辦的業界評比競賽,其特點為獎項競逐全由客戶評...
生技醫藥
新聞集錦
萊鎂醫(6633)睡眠中止醫材獲泰FDA核准;長春藤再添細胞治療項目核准;陽明、交大於部桃試辦遠距醫療
2020-04-29/
記者 吳培安
1.萊鎂醫(6633)睡眠中止醫材獲泰FDA核准、簽訂經銷合約今(29)日,萊鎂醫(6633)宣布其研發的負壓睡眠呼吸治療裝置iNAPOne、iNAPLite,分別與SMITMedical、DOCTORANDCO二間泰國經銷商簽訂經銷合約,並於四月取得泰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核准之醫療器材銷售許可證,進軍泰國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治療市場。 2.《特管辦法》長春藤-萬芳醫院細胞治療項目獲核准昨...
生技醫藥
AACR
2020AACR
肺癌、乳癌:諾華capmatinib肺癌腦轉移ORR達54%、阿斯特捷利康三藥聯合治療乳癌 病理完全緩解率提升近一倍
2020-04-29/
記者 巫芝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年會於4月27日、28日兩天以線上虛擬會議方式舉行。會中針對肺癌和乳癌等癌症,包括諾華(Novartis)、Iovance、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等公司皆公開了突破性的成果。肺癌:諾華capmatinib 肺癌腦轉移ORR達54%諾華在會中公布了其標靶藥物capmatinib的最新成果;capmatinib為Met抑制劑,先前...
生技醫藥
Moderna提交IND申請 新冠疫苗第二期臨床擬Q2展開
2020-04-29/
記者 劉端雅
近(27)日,Moderna宣布,向FDA提交其新冠候選疫苗mRNA-1273的IND申請,預計在2020年第二季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研究。Moderna表示,目前已經收到FDA有關第二期研究的初步回饋。該研究將評估相隔28天接種兩次mRNA-1273疫苗的安全性、反應原性(reactogenicity)和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Moderna計畫招募300名18-55歲、300名...
第一頁
上一頁
397
398
399
400
401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