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0
尚未加入購物品項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生醫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商情中心
產業分析
公司重訊
漲跌排名
生醫永續
查找廠商
焦點人物
生醫人物
人物專訪
國際報導
專家觀點
生醫名人錄【影】
編輯專欄
創業投資
新創動態
投募專區
生醫攬才
【影】技術焦點鏡
專題報導
「失眠經濟」未來10年大翻5倍!
2024臺灣生技醫藥精彩表現總回顧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破譯罕病密碼 臺灣醫師的罕病創新醫療之路!
產業活動
活動報名
活動快訊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生技雜誌
出版品
線上閱讀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The Lancet》子刊:孕期糖尿病 恐增孩子自閉症風險
科學新知
NEW
無線、可吸收、非侵入!《Nature》米粒大光控微型心律調節器問世
科學新知
NEW
UCSF台裔醫師張復倫突破BCI瓶頸!3秒語音輸出逼近自然語速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子刊:首次揭秘癌細胞遠程控制健康細胞機制
2018-04-18/
記者 徐淨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ShizhenEmilyWang團隊發現,癌細胞透過釋放攜帶特定微小RNA(miRNA)的外泌體,控制腫瘤基質中的腫瘤周邊纖維母細胞(Cancer-associatedfibroblasts,CAFs),讓腫瘤周邊纖維母細胞為癌細胞供能、解毒,研究成果[1]發表在《NatureCellBiology》。疑惑近百年的癌細胞能量來源謎題1924年,德國生理學家OttoWar...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AACR
2018AACR
抗癌新藥BLU-667 腫瘤控制率90%!
2018-04-18/
記者 李虎門
近日,在美國芝加哥召開了一年一度的美國癌症研究學會年會(AACR),這是全球最重要的腫瘤學會議之一。 在此次會議上,殺出了一匹黑馬—BLU-667。它是一個全新的抗癌藥,初次亮相就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據悉,該藥物的一期臨床資料顯示,針對RET突變或者合併的腫瘤患者,BLU-667的有效率高達46%,控制率超過90%。 關於RET基因受體酪氨酸激酶RET,是多種腫瘤類型的罕見驅動因素,包...
科學新知
大陸生技
科學要聞
惡性腫瘤
中國團隊發布惡性腦瘤的最新成果
2018-04-15/
記者 李虎門
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閻錫蘊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就授田捷,發表一篇以鐵蛋白穿越血腦屏障,並靶向治療惡性腦瘤的最新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是首次發現鐵蛋白可以穿越血腦屏障,並可作為藥物載體,實現對原位惡性腦膠質瘤的靶向和有效治療。同時,該篇研究成果已刊登於《ACSNano》期刊上。 血腦屏障是維持中樞神經系統,以及保護腦部組織免受代謝產物損傷的天然屏障。然而,在保護神經系統的同時,血腦...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血糖儀
不見血是趨勢! 英團隊開發皮膚貼片的血糖儀
2018-04-14/
記者 李虎門
現行的血糖量測器具,都會要求人們刺破皮膚,將血液滴在檢測器上,而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長期性弄破手指是無可避免的,也會帶給人們一些痛苦的檢查經歷。 近日,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ofBath)團隊開發出一款皮膚貼片微型感測器,每一個感測器在微小電流作用下,能從單個毛囊附近吸取葡萄糖,進而儲存在皮膚貼片內的微型裝置裡,再進行測量。 目前,這一研究結果已在《NatureNanotechnolo...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美研究:大腦細胞隨年紀的增長,仍持續產生
2018-04-13/
記者 李虎門
近期,科學家發現,人腦中與學習、記憶和情感相關的區域,在成年後依然會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這與過去的理論恰恰相反,即青春期之後,大腦停止產生新神經元的說法。這項發現,有助於我們開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方法,比如癡呆症。嬰兒大腦的海馬迴中,會產生很多新的神經元,然而關於成年人的海馬迴是否也如此卻一直是爭議的點,即使成年後也會生成神經元,那麼是否也像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身上觀察的那樣,產生速度會隨著...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美韓開發新型RNA療法 可望治療西尼羅病毒感染
2018-04-12/
記者 李虎門
近日,美國耶魯大學與韓國漢陽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針對西尼羅病毒(WNV)開發出新型的RNA療法,並提出一種在WNV侵入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後的突破性治療策略。 目前,這篇研究結果已發表在《CellHost&Microbe》期刊上。 WNV病是一種蚊蟲傳播疾病,目前尚無批准的疫苗或有效的治療方法。根據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CDC)統計,約五分之一的WNV感染者會出現發燒和其他症狀。 並且,大多...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副作用致死率可達46%
2018-04-09/
記者 李虎門
毫無疑問,免疫治療已經成為繼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和化療後第四大類腫瘤治療方法,也是目前最熱門的腫瘤治療手段。同時,免疫治療完全顛覆了人們以往對於腫瘤的治療觀念,從原本的依靠外界方式殺死腫瘤,到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殺死腫瘤。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免疫疫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細胞輸入治療,細胞因子治療等等。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其顯著的臨床療效而備受矚目。然而,近年來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廣泛使...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Cell》重磅成果 讓小鼠返老還童
2018-04-09/
記者 徐淨
近(22)日,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揭示了血管老化背後的關鍵細胞機制,還確認了能夠逆轉血管老化的2種化合物;該項發表於《Cell》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這些化合物治療的老年小鼠實現了「返老還童」。研究團隊利用體內天然存在的2種分子的合成前體(syntheticprecursors),成功地逆轉了老齡小鼠的血管死亡(bloodvesseldemise)和肌肉萎縮,並增強了小鼠的運動耐力。哈佛醫學院教授...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科學家:可能是切斷愛滋病毒等疾病的關鍵
2018-04-09/
記者 李虎門
期,在《PNAS》期刊上,科學家解析了一種抵抗HIV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鍵-天然免疫蛋白SAMHD1,找到了其抑制天然免疫系統的機制,從而為病毒感染、發炎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過去,我們並不清楚SAMHD1調控免疫反應的機制。2000年,科學家鑑定出該酶的基因,並逐步發現SAMHD1與人類疾病有關聯,包括自身免疫紊亂、愛滋病毒感染和癌症。 正常情況下,SAMHD1負責維持免疫系統的平衡,同...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說不定基因體定序儀可以幫幫忙
2018-04-06/
記者 李虎門
如果,外星人不像人類怎麼辦?地球人在尋找外星生命的過程中,這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倘若外星生命看起來與地球生命完全不同,它們沒有DNA或是RNA,那麼,機器又如何偵測到外星生命? 隨著科學家把目光聚焦在木星、土星的衛星潛在水域,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緊迫。 人們或許可以想像火星上的任何生命可能與地球擁有共同的祖先,因為這兩顆行星距離非常近,它們在過去數十億年裡可能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土星上出現以DNA...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追蹤胚胎前驅細胞發育至多細胞有機體
2018-04-05/
記者 徐淨
近日,來自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能夠利用單細胞定序來追蹤整個生物有機體的克隆,文章中,研究人員描述了如何利用這種方法對斑馬魚細胞(barcodedzebrafishcells)進行研究。該研究並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原文連結)。研究者表示,胚胎發育是高度複雜有機體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比如人類,僅從非常有限的胚胎前驅細胞(progenitorcells...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耐藥性基因mcr-1已從養豬場擴散至全世界
2018-04-05/
記者 徐淨
近日,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再次浮上討論熱點,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CL)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的一項研究指出,一種抗生素耐藥性基因mcr-1,已經從中國的養豬場傳播到世界各地的病人當中。(原文連結)研究顯示,目前已擴散至全球各地的mcr-1基因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05年的一個特殊事件—當時,mcr-1基因從豬轉移到影響人類的病原體當中。研究第一...
第一頁
上一頁
134
135
136
137
138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迎戰阿茲海默症?臺灣療法/檢測勇闖創新賽道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2024第三屆環球生技臺灣新創CEO獎
展會直擊
查看更多
台北生技園區、生策會、DCB前進印度 探台印國際供應鏈商機
NBRP攜手四大廠商亮相醫療科技展! 新穎生醫、藥華藥、研生、磐石成果齊發
NBRP九大核心設施齊聚! 引領產學研合作、加速生醫轉譯落地
解碼基因體/代謝體!打造精準個人化健康藍圖
2024醫療科技展 醫院亮點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