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不難 合作難嗎?

2014-05-08 / 編輯部
在這次截稿期間,我暫時先延後了一個演講的邀請,一個教授朋友請我去她課堂上分享我所見的大陸生技產業狀況。一來,截稿,所謂的死期(deadline),通常是我們跟時間賽跑最緊迫的關頭;二來,這題目其實對我有點太沉重。因為,我實在不是專家,只是透過每次的第一線採訪,讓我有機會從觀察者的角度,看到我所見到的一些產業的「表面」現況。我的每次大陸採訪經驗,確實都讓我有不少感想、感慨、感悟,甚至感動,但即使如此...

國無寧日 官不聊生 產業自救 人民自立...!?

2014-04-09 / 編輯部
三月,春陽才乍現,『太陽花』已經開滿北市,甚至讓整個寶島都熱烘了起來⋯。我後來知道,不少生技業界的朋友們都走進了太陽花學運的行列,還傳給我各式各樣感人、憤怒、溫情、甚至KUSO的照片和影片,問他們是反服貿嗎?似乎不盡然是,許多是出自對民主程序的無法認同,更多是出自一種感動於自主民間力量的氛圍。我的全部團隊們,在一個週末、日,也帶了糧食、飲料相約去靜坐了一天,沒告訴當時人在大陸的我,他們笑說:「純屬...

跨界融合的美麗與哀愁

2014-03-07 / 編輯部
這期的封面主題很跨界。生物技術包羅萬象,已經是每次採訪都是在跟大家學習了,這次又闖進了IC、電子,訪談的都是智慧型電子國家科技計畫(NPIE)中,IC工程專家中的專家,只好每一次訪談的開場或結束,誠實自曝其短:「如果有問到任何白癡問題,請大家包容、見諒。」醫療電子其實已經在電子和IC科技業醞釀多時,以行銷學的說法,這是一個成熟產業啟動另一個生命週期循環的必然。眼明手快的領導廠商,特別是跨國大廠可能...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天命……

2014-01-20 / 編輯部
多年前,我到上海張江採訪生技產業,當時兩個至今還保持著聯繫的官方朋友,後來都升官了,但基本上已經不在生技產業。 近期去上海,抽空探望他們,談起兩岸生技,他們忍不住了:「媽呀!你還要在生技待多久啊?生技賺錢太慢啦!你看,我們都出來,生技不玩了。」 他們現在一個管社會發展,一個管上海市的育成中心;一個致力推動民生建設,一個努力培育下一個能賺大把鈔票的企業。不過,他們還是對我的不勝其擾很容忍,總是提供我...

醫療服務品質 讓台灣很幸福!

2013-12-10 / 編輯部
先分享個輕鬆的小故事吧。這個小故事,我們的記者亞歆寫在本期台灣牛樟芝協會成立這篇的開頭。最早聽族人說的,還記得族人那種特有原住民腔調的國語,他當時眉飛色舞:「你吃它,喝酒不怕,隔天照樣出草砍人頭……。」我強調,絕無意吹捧牛樟芝的功效。但說真的,我每次跟大陸朋友半開玩笑講完這個故事,十之八九的男士在笑完後都會急切問我:真的嗎?那兒買?怎麼買呀?我也無意在此強化大家對牛樟芝...

累積•歲月

2013-11-10 / 編輯部
今年從「醣基」生醫曝光後,常有朋友跟我開玩笑,之前一連串「蛋白質」頭都已經昏了,現在還有「醣」,這哪消化得了啊?這讓我們幾次檢討,可能有些生技領域,特別是成為話題的專業名詞和其技術,作為產業媒體,我們應該努力協助大家理解。儘管,科普也不見得容易。生技產業妙,也就妙在這裡。一位今年成立藥物開發管理公司的前輩告訴我,她有一次犯了批評,對方直接了當地回她:「如果要按你的專業跟民眾講清楚,沒有哪一家公司不...

秋收?秋決?

2013-10-10 / 編輯部
九月,真是台灣生技業非常豐收的季節!台灣生技業的三項大獎,台北生技獎、生醫生農獎、遠距醫療照護獎,都集中在九月底連著頒獎,看到不少業界好朋友獲獎,心情開心且有豐收之樂。但有前輩問我,你有沒有試著去回溯過去得獎的公司,目前實際發展狀況如何啊?這真是個值得深究的好題材,不過,基於作為產業媒體責無旁貸的義務,我們決定還是先幫大家統整留下紀錄,我們也歸納了三個獎項各自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構面:台北生技獎多是已...

天時、地利、人不合的蝴蝶效應

2013-09-10 / 編輯部
台灣生技業最近被基因科技風波掃到「颱風尾」,也挺灰頭土臉的。基因科技借殼、逐利、套利、股權爭奪、個人恩怨,類似事件其實在房地產、電子業、網路業都出現過,也不是太新鮮的案例。我曾反過來問自己,如果是一群良善、團結的團隊,用同樣的借殼上市讓事業獲得重生,大家又會怎麼看待呢?成王敗寇,永遠不變的道理,它可能變成了成功的典範,而不是失敗的教訓。一座擁有天時、地利的樓閣,因為一些不合的人走了火,瞬間就燒成了...

賣台!?

2013-08-10 / 編輯部
忙碌之前,和幾個業界前輩和朋友聚餐,大家關心問我,「你們這次要寫什麼?」我簡要說了本次的封面主題--「廈門對台召集令」,有朋友聽完當場幾乎噴飯,他說:「小明,你不怕被丟雞蛋,誣你〝賣台〞嗎?」……。所以這次生技展,當經濟部技術處處長林全能長官在「兩岸生醫產業合作高峰論壇」呼籲,兩岸不要惡性競爭,更不應該出現人才挖角的現象時,台下的我,聽了冷汗直冒,偏偏坐在我旁邊的是香港...

逸君,你在哪裡?

2013-07-10 / 編輯部
如果大家接受,甚至願意肯定我們的媒體平台能為產業服務或付出貢獻,希望業界朋友們能和我一起想念一個大家的朋友,那就是前生技時代月刊的社長蔡逸君。2000年後,台灣第一波生技風起雲湧,逸君當時才三十出頭,自己創業成立了「生技時代」月刊,也讓我們有機會深入台灣生技的各個角落,見證了產業發展的軌跡。如果沒有他的遠見、膽識,特別是創業冒險的精神,這些都是我沒有的。今天,我們團隊個人也不會有機會再度紀錄台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