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和醫院新研究!血中tau蛋白濃度可助預測帕金森氏症患者病情惡化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3-05-0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雙和醫院洪千岱醫師(左)及其團隊在國際期刊發表有關帕金森氏症的最新研究成果。

今年二月,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專家洪千岱醫師與其團隊,在《Therapeutic Advances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發現血液中外泌體(EV)內的tau蛋白濃度偏高者,一年後步態不穩變嚴重,認知功能也明顯下降,建議將tau蛋白濃度也納入帕金森氏症惡化評估指標。
 
在該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免疫磁減量(IMR),檢驗了103名帕金森氏症患者、37名健康控制組(healthy controls),其血液中外泌體內包含tau蛋白、α-synuclein、β-澱粉樣蛋白等生物標誌濃度,並進行1年的後續追蹤。
 
結果發現,雖然血漿外泌體中的病理學蛋白濃度變化並未顯著與臨床變化相關,但tau蛋白濃度偏高者,在一年後步態不穩變嚴重,認知功能也明顯下降,而α-synuclein濃度的增加則和姿態不穩(postural instability)和步態障礙亞型(gait disturbance motor subtype)有關。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臨床發現有助於醫生們對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疾病管理,更有效避免病情惡化,對患者及家屬來說是極大福音。團隊也建議,在臨床帕金森氏症檢驗上,應增加檢測血液中的tau蛋白濃度,作為帕金森氏症病情惡化的生物風險指數。
 
帕金森氏症主要症狀,包含動作遲緩、肢體僵硬、靜態性顫抖、步態不穩等等,且手腳自主抖動的症狀,會嚴重影響生活及活動,如喝水、吃飯等。目前臺灣約有兩萬名帕金森氏症患者,且患者人數每年都在明顯成長。
 
洪千岱表示,罹患帕金森氏症後,最擔心的就是病情惡化,不但要擔心動作障礙越來越嚴重,也要擔心患者的智力退化、演變成失智症。因此,若在罹患初期可以預知惡化風險,即可施以更高強度的治療,適時降低惡化風險,減少家屬照護負擔與壓力。
 
研究連結: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741351/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