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在X (原Twitter)發文表示,「如果一種使用納稅人資金製造的藥物,無法合理提供給美國人,那麼政府有權『介入』,將該藥物的許可證授予另一家能以更低價格銷售的製造商。」
所謂的「介入權」首次出現於1980年通過的拜杜法(Bayh-Dole Act),該法允許受到聯邦政府補助的大學和企業,保留其研究成果的專利。而「介入權」則是指補助機關若事後發現,研發成果未妥善提供給公眾使用,可選擇強制介入調整其授權內容。但43年來,政府從未實際行使過「介入權」。
本次新指南草案由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發布,提案賦予各機構權力,考慮「合理藥價」來更廣泛地援引「介入權」,授權第三方藥商生產某些藥品。
然而,草案並沒有明確界定「不合理價格」的標準,但有確實提到缺乏競爭是導致價格過高的原因之一。例如,這份提案指出,濫用專利法阻礙了學名藥和生物相似藥的上市。
美國大型製藥業貿易團體「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已經對新發布的指南草案提出批評。PhRMA表示,如果允許政府官僚隨時取消專利保護,生物製藥商就沒有動力與政府或大學合作,有潛力的新技術將被束之高閣,沒有人會獲益。
不過,拜杜聯盟(Bayh-Dole Coalition)執行董事Joe Allen表示,大多數藥物的大部分實際專利,與政府資助的研究無關,所以他預測該提案不太可能大幅降低藥品價格。
草案: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public-inspection/2023-26930/draft-interagency-guidance-framework-for-considering-the-exercise-of-march-in-rights
參考資料:https://www.forbes.com/sites/joshuacohen/2023/12/07/biden-administration-says-it-plans-to-use-march-in-rights-for-drugs-to-lower-prices/
(編譯/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