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科技大學專利所耿筠所長在華淵鑑價與台灣技術經理人協會(ATMT)合辦的「智財創新與管理講座」中,聚焦於「專利十大迷思」主軸,探討專利制度的特色及常見的迷思,並以實際案例分析專利在商業競爭上的應用,提醒聽眾常容易陷入的錯誤迷思。
耿筠:先瞭解專利結構、避免掉入專利迷思
「專利的品質,比數量更重要!」耿筠說明,一般專利申請的請求項範圍,又分為獨立項、附屬項,而附屬項中間描述的技術特徵,會形成一圈技術特徵群,撰寫的文字無論是英文及中文都相當專業,因此建議尋求專業的專利事務所協助。
耿筠建議:「如果要企業自行練習撰寫的話,可以先從較不重要的專利技術先練習。」
耿筠也於演講中指出企業對專利權的常見迷思,例如:專利申請工作完全是事務所的責任,全權由事務所獨立完成;專利只要能拿到就好;拿到專利,就可以去告人,或是威脅終止侵權行為……等。
耿筠強調,破除這些常見的專利迷思,才能讓專利權變得更有產業實用性,也才能變成可以「咬人」的專利權。
耿筠在演講中也以一項腳踏車坐墊專利技術為例,說明專利結構與事務所撰寫的優缺點;常見專利迷思部分,則將每一種迷思跟實際案例結合,向線上與會來賓分享實際應用模式。
專利價值評估的關鍵 在於幫助客戶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華淵鑑價總經理陳淑琴,也以其在智財創新管理、技轉以及專利分析等領域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分享,華淵鑑價常常遇到來自各領域的客戶,對於評估專利價值感到疑惑。
「實際上,專利價值評估的關鍵在於是否能為企業帶來利益,甚至在競爭中佔據優勢!」陳淑琴說。因此,華淵鑑價舉辦系列論壇,為企業說明從技術授權到商業計畫書的撰寫,幫助臺灣產學界和企業增進相關知識。
陳淑琴期許藉由本次講座,幫助聽眾打破舊有迷思與錯誤認知、善加利用專利管理和智慧財產,將專利技術轉化為企業的動力。未來華淵與ATMT將持續辦理更多場次的分享,促進臺灣商業環境及提供更完善的智財加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