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晚,久未露面的前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應冷泉港董事長戴國銧邀請出席「星火(StarFire)」投資俱樂部」演講,他以「發展中癌症治療醫藥」為題,圍繞著精準醫療從基因體發展、精準治療診斷及用藥、免疫療法到AI醫療應用及大數據分析,完整梳理了癌症治療的重要發展歷程。
閻雲預期也呼籲,未來20年癌症免疫治療—CART將更普及,但在上游生產階段的CMC(化學製造管制)仍很困難,臺灣在藥物製程設計與劑型開發上是強項,建議政府可出面成立一座符合CMC標準的CAR-T生產廠,除整合國內免疫療法開發資源,更重要是提早佈局並建立免疫療法開發價值鏈的國際戰略地位。
此外,閻雲並認為,到2023 年AI時代可能全面來臨,如何把臺灣這塊被國際稱譽的醫療data(資料)轉成knowledg(知識),最後形成practice(可操作的應用),這些從雲端化、普及率到運算,需要團隊高度軟體技術,目前可能連國網中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都不容易做到,所以也是政府必須出面來領導整理。
閻雲以生動比喻且意簡言賅的方式,傳遞了複雜的科學專業知識。他說,人類軌跡不會是跳躍的,智慧和科學不斷累積。2000年人類基因解碼完成,發現只有不到三萬個基因就決定了人類的差異,這種不可思議的奧秘引起科學家進一步探索,於是又從DNA、RNA到蛋白質,「DNA好比是音符,蛋白質是樂章,交織譜出了各種生命現象。」
但是基因解碼後過了15年光景,直到2015年歐巴馬提出「精準醫療」,且一如尼克森總統1971年的「CANCER ACT」專案,宣示以國家政策與預算綁住研發,才促成今天有各種新穎的癌症用藥。精準醫療也因此在過去的基因研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