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院動物中心血栓晶片 獲CES 2025創新獎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5-01-07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光誘發血栓晶片(左)及光誘發小鼠腦中風模型(右)。血栓晶片:在雷射光刺激後,可在微流道中誘發血栓形成。此人類血栓模式可用於溶栓藥功效測試,同時減量小鼠腦中風模式的使用。(圖/國研院動物中心提供)

今(7)日,國研院動物中心開發的「雷射誘導血栓形成晶片整合系統」,於美國時間5日登場的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大展(CES)中,獲得CES 2025創新獎。動物中心表示,此系統利用人類血管細胞及血液,於體外模擬血栓形成建構局部血栓模型,可用於藥物功效及劑量之確認,進而增加藥物探索成功率,同時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
 
動物中心表示,此系統是由國研院動物中心秦咸靜主任、潘涵琦副研究員、臺灣大應力所吳光鐘特聘教授、沈弘俊教授、北醫大醫工系范育睿教授、東華大學生醫系謝函芸助理教授、國研院王繼廣博士共同合作,目前已完成第一代雛型品開發。
 
此系統可利用雷射光在微流道內的任一位置誘導血栓形成,且可控制局部血栓大小,增加應用彈性。目前團隊已建立血栓形成、血栓消溶、血栓預防三項測試流程,可以運用人類的血管內皮細胞及血液檢體測試藥物作用機制,並預估適合的劑量,以了解藥物的有效性。
 

延伸閱讀:Next 晶片戰 10年內顛覆新藥開發

 
由於血栓晶片無法看到血栓形成對於週邊組織與系統的影響,因此在藥物測試時,會搭配光誘發小鼠腦中風模式,進行周邊組織傷害與修復、藥物副作用等系統性評估,完備藥物的安全性資料。
 
利用人類細胞所建立的血栓晶片,可以在簡單、快速的操作環境下,允許探索不同血流流速、不同的疾病血栓風險、不同的藥物副作用對於血栓形成與消溶的影響。目前團隊也已啟動收集臨床病患數據樣態,發展個人化血栓風險評估系統。
 
動物中心表示,此雙軌模式能夠大幅改善過往只運用小鼠做為測試標的,存在物種差異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改善只用離體模式無法了解用藥安全及功效全貎的瓶頸,加速發展最適合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