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29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更為完整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的人類視網膜模型,其結合了患者幹細胞衍生的視網膜色素上皮(RPE)、脈絡膜血管層(choriocapillaris)及水凝膠基質,有利於解開黃斑部病變背後的成因,或用於藥物開發、功效測試。這份研究發表在《Cell Stem Cell》。
目前在黃斑部病變的體外(in vitro)研究上,科學家非常仰賴囓齒類的動物模型,但人類和嚙齒類的視網膜在生理和構造上其實非常不同。因此,本研究的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Flaum眼部研究所眼科副教授Ruchira Singh表示,必須要有能夠整合人類RPE及脈絡膜血管層的組織模型。
Singh表示,透過這種組織模型,他們首次證實了光是RPE細胞本身,就足以造成黃斑部病變;此外,將濕性黃斑部病變 (wet AMD)患者的血液檢體加入模型中,也會造成濕性AMD疾病的發展與惡化,解開了黃斑部病變的重要成因。
Singh研究團隊在過去的研究中,曾試過只使用取自病人的單層RPE細胞,來模擬早期與乾性AMD的症狀表現,藉以研究RPE細胞的功能受損。但是,從未有人在培養實驗中模擬脈絡膜血管層。
因此,他們透過與羅徹斯特大學生醫遺傳學系Danielle Benoit教授研發的水凝膠材質結合,發現這樣做能讓脈絡膜血管層置入其中、完好的發展成血管網絡,也能貼附RPE細胞,使得三者得以整合在一起、更完整的呈現視網膜的病變構造。
Singh表示,接下來一旦在大樣本中驗證模型的功效,下一步就是開發可用的藥物和療法,甚至有機會測試單種特定藥物、對個別患者的功效。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50歲以上族群最常見的失明成因,全世界約有1.96億人為此所苦,但目前並未有根治的療法,只能延緩症狀發作、保留部分視力。
該疾病主要影響人類眼部的RPE,以及RPE之下稱為脈絡膜血管層(choriocapillaris)的支持系統。RPE構造負責為視網膜受體細胞輸送養分,脈絡膜血管層則負責供給視網膜外層的營養。
參考資料: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10329/Researchers-make-a-breakthrough-in-the-quest-for-an-AMD-cure.aspx
研究原文: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934590921000564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