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BTC會議》

楊育民:疫情三啟示!細胞治療代工、原料研發、多元疫苗平台為契機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1-08-3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全心醫藥生技楊育民董事長於2021BTC演講。 (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今(30)日,2021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盛大開幕,繼行政院長蘇貞昌、BTC召集人科技部部長吳政忠致詞後,第一位大會引言講者,邀請到在全球製藥界相當活躍、享有盛名的楊育民院士,以「細胞治療艱苦道路與新冠病毒疫苗危機啟發的新生物科技產業大方向」為題演講。
 
楊育民現為全心醫藥生技(AltruBio)董事長,也是育世博生技(Acepodia)董事長兼聯合創辦人、英國Archigen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美國新藥公司AbGenomics董事長,以及多家生技公司擔任要職,在全球製藥界的表現相當活躍。
 
楊育民表示,經歷10幾年來臺灣生技產業的變遷,再加上大流行所帶來的教訓,讓他頗有「大江東去」、人生如夢的感慨,但他也深切期許,年輕世代將能為臺灣生技產業界帶來更多的英雄豪傑。
 
楊育民表示,全球大流行1年半以來,整個產業界得到了三個啟示。首先,疫苗是攸關國家安全的重要武器,必須要用策略規劃,國產研發、採購、技轉代工多方向並行,「這不是make or buy的問題,而是必須make and buy!」
 
第二個啟示則是,高檔複雜藥物(complex medicine),例如細胞治療,將成為醫療保健的未來,但這條路將會非常艱辛;第三個啟示,則是在地國內醫護和疫苗供應鏈的耐力和彈性,無論對健康、國家、經濟的安全來說都至關重要。
 

*細胞治療成本仍高 細胞代工、原料研發為新契機

 
他舉細胞治療行業之中的先鋒技術——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為例,雖然國際上目前已經有5項CAR-T產品獲得批准,但是楊育民直指,對CAR-T的公司來說誘因在產品研發、多以臨床研究掛帥,但在製造、檢測技術的投資層次卻很低,難以大規模生產、產能容量也受到限制,因此成本非常高。
 
「CAR-T產品在美國成本都要20萬美元以上、售價40到50萬美元,對患者和保險業者都難以負擔!而且製造時間太長,從患者抽血取得細胞到製程後打回患者體內,要花到三個星期。」楊育民說。
 
不過,楊育民認為,這些痛點反而能夠成為契機和商機,包含:製造技術產業、檢測技術產業、代工產業,新一代全自動細胞處理系統,以及試劑(reagents)、質粒(plasmids)和病毒載體(viral vectors),都很值得臺灣開發。
 

*疫情刺激多元疫苗平台發展 需要更多人才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刺激了多元疫苗平台的進步,現在的新冠疫苗就有多達7~8種技術,像是信使RNA (mRNA)、病毒載體、重組蛋白等等。楊育民指出,這些技術有著不同的優點,例如mRNA技術應對病毒序列變化、開發速度非常快;病毒載體技術具有單劑注射(single-dose)的潛力,製造成本比mRNA低很多;重組蛋白技術發展較為成熟等等。
 
「大方向上,臺灣的疫苗平台應該要朝著多元化方向邁進。此外,臺灣也應該要迎頭趕上mRNA技術潮流,只要投資1億美元、用500公升的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就可以在臺灣建立年產五億劑的產能。策略上,應該要找到夥伴、大膽投資,先創造一個世界級的mRNA先導項目(lead)、切入現有的技術層次,接著馬上研發第二代技術,才能加入全球競爭的行列。」楊育民說。
 
不過,楊育民也總結,無論是投入細胞治療製造/檢測技術、切入創新精準醫療、投入mRNA產業,都非常需要人才,因此必須持續提供誘因制度、鼓勵人才培育,這也是他感慨大江東去之餘,對業界多年來努力成果的盼望。


(報導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