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9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旗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科學家與莫德納(Moderna)研究人員攜手,以mRNA技術平台開發出HIV疫苗,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試驗中顯示,該新型疫苗不僅安全,還可誘發靶向HIV病毒的抗體與細胞免疫反應,感染風險降低79%。該研究發表於《Nature Medicine》。
該實驗性mRNA疫苗的機制與mRNA新冠(COVID-19)疫苗類似,但並非攜帶冠狀病毒棘突蛋白的mRNA編碼,而是攜帶在HIV病毒中可轉譯出結構蛋白的Env與Gag編碼。
接種疫苗的動物肌肉細胞會將Env與Gag兩種蛋白質組裝起來,產生類病毒顆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s),表面散布著大量的Env基因,但因為缺乏HIV的完整遺傳密碼因此不會感染疾病,但這些VLPs可以刺激產生完整的免疫反應。
研究人員指出,在對小鼠的試驗中,mRNA疫苗注射兩劑後形成的VLP,可在小鼠體內誘導產生中和抗體,且由於該疫苗產生的蛋白與HIV病毒的Env蛋白非常相似,可模仿自然感染途徑,誘發所需的免疫反應。
接著,研究團隊在恆河猴中測試Env-Gag VLP mRNA疫苗,在一年內進行多次mRNA疫苗改良,並接種加強劑,研究人員使用多種病毒突變株來活化靶向Env保守區域的抗體,而不是活化靶向不同突變病毒株中的可變區域。
雖然mRNA疫苗的劑量很高,但試驗結果耐受性良好,僅產生輕微的副作用,例如食慾不振。
到試驗第58週,所有接種疫苗的恆河猴都產生了可測量得到的中和抗體,這些抗體可靶向12種不同的HIV病毒株,此外,疫苗還誘發了強大的輔助型T細胞反應。
由於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不容易感染HIV-1病毒,因此從第60週開始,研究人員利用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SHIV)感染疫苗組與控制組的直腸黏膜,每周感染一次,連續13週。
結果發現,7隻疫苗組的恆河猴有2隻沒有感染SHIV,其他5隻感染也較控制組晚,平均在第8週才受到感染,而控制組平均在第3週受到感染。
NIAID免疫調節實驗室的研究人員Paolo Lusso表示,目前正在改良該疫苗,希望能提高疫苗產生VLP的品質與數量,可以進一步提高疫苗效力,降低產生免疫反應所需要的接種劑量。在確認疫苗有效安全後,將計畫在健康受試者中進行臨床1期試驗。
NIAID所長Anthony S. Fauci表示,儘管全球科學界努力研發,但可預防愛滋病毒的有效疫苗仍然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此次開發的實驗性mRNA疫苗可能可以克服其他實驗性HIV疫苗的缺點。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12/211209124236.htm
(編譯/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