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科學家發現大腦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聯,例如患有自閉症或情緒障礙的患者腸道中缺乏某些關鍵細菌。不過,缺乏某些腸道微生物造成腦部疾病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有許多科學家開始利用腸道微生物作為治療腦部疾病的潛在方法。
在今年1月底,《Frontiers in Psychiatry》上發表了一篇臨床案例報導,兩名重度憂鬱症患者接受糞微菌叢植入治療(FMT)後,憂鬱症狀獲得改善。但具有關聯性並不代表具有因果關係。
澳洲貝克心臟病與糖尿病研究所(Baker Heart and Diabetes Institute)的微生物學家Guillaume Méric並非直接著手尋找造成憂鬱症的微生物,而是從芬蘭一項大型健康和生活方式研究數據中進行分析。
該資料庫是為了追蹤芬蘭人的慢性病原因而設立,已有長達40年的悠久歷史。而此次研究所分析的芬蘭大型研究是從2002年開始,收集5,959名受試者的腸道菌相、飲食、生活方式、處方藥使用情形與健康狀況,追蹤至2018年,共計追蹤長達16年。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基因體中「消化乳糖的LCT基因」與「有助於確定血型的ABO基因」,強烈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此外,在同天發表的大型研究中,分析荷蘭人微生物體計畫中,7,738名荷蘭人的腸道微生物和基因體關聯後,也確定了相同的基因位點與腸道微生物具有強烈關聯性。
Méric研究團隊持續研究,哪些遺傳變異可能會影響某些腸道微生物的豐富度,以及遺傳變異與哪些常見疾病有關,研究人員認為,兩種住院患者常感染細菌─Morganella和Klebsiella的豐富度增加與重度憂鬱症具有因果關聯。
在長達16年的研究中,後期181名受試者罹患憂鬱症,研究人員利用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流行病學統計分析指出,憂鬱症患者其腸道微生物中Morganella顯著增加。
不過,早在2008年,研究憂鬱症和發炎反應關聯的研究人員就發現,憂鬱症患者腸道中的Morganella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及其代謝物會產生更強的免疫反應。而此次研究,就更進一步證實了─腸道微生物引起的發炎反應會影響情緒。
腦腸軸的研究領域仍處於起步階段,研究人員也指出,由於憂鬱症的形式有很多種,微生物影響憂鬱症的方式也很多種,終極目標是希望能透過補充缺乏的微生物來治療疾病,不過,目前也難以降低憂鬱症患者腸道中的Morganella以緩解憂鬱症狀。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gut-microbe-linked-depression-large-health-study
論文: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1-00991-z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1-00992-y
(編譯/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