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3)日,由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與環球生技月刊共同主辦的2022年產業報告教室系列論壇,第一場「智慧精準引領『心』時代」中,邀請到全球知名顧問公司Frost & Sullivan的顧問Vittal Bhaskar、法德利科技技術長李佩力,分別介紹全球心血管疾病智慧檢測創新趨勢,以及法德利科技所開發的數位化雙生心臟幫助醫材開發評估。
Frost & Sullivan:心血管遠端監測將是未來趨勢
全球知名顧問公司Frost & Sullivan的顧問Vittal Bhaskar分享全球心血管疾病智慧檢測的創新趨勢,他表示,接種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後會有發生心肌炎的機率,讓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模式發生變化。
Bhaskar分享,心血管遠端監測將是未來趨勢,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提供者開始投資與鏈結遠端患者監測。Bhaskar指出,目前有許多穿戴式裝置可以進行連續紀錄數據與AI分析臨床資訊,不過,其準確性、穩定性、數據隱私性以及電池壽命等仍舊是挑戰。
Bhaskar表示,AI可以整合各種設備提供的數據,例如血壓、心率、心輸出量,來幫助臨床醫師做出更好的診斷,但AI在運用上也尚具有一些挑戰,例如,對於收集之數據的解釋,以及數據代表的臨床意義的定義與釐清。
Frost & Sullivan的顧問Vittal Bhaskar視訊連線演講。(攝影/羅翊方)
法德利「活心計畫」數位化雙生心臟 助加速醫材開發、虛擬臨床試驗
法德利科技技術長李佩力,介紹由法德利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em)開發的「活心計畫」(Living Heart Project)。達梭系統近年來利用在模擬機器累積的經驗,跨入人體數位雙生(Digital Twins)的開發,也就是在電腦裡建造能夠模擬人體器官性質的數位化系統,例如數位腦、皮膚、心臟、膝關節等。
法德利鎖定全球致死因第一名的心血管疾病,在「活心計畫」之下開發出虛擬心臟,並以商品化形式開放合作。它不僅可以幫助醫師以VR眼鏡規劃手術,更可以為心血管相關醫材的產品開發,例如瓣環成形術環、心臟節律器、支架和間隔器,直接在系統中模擬評估醫材在體內的耐用度、疲勞性,甚至是幫助實現個人化醫材、虛擬臨床試驗(virtual clinical trial)等等。
李佩力表示,「活心計畫」已經獲得數十個國際知名產學醫研單位的支持,例如梅約診所醫療體系、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體系、輝瑞(Pfizer)、美敦力(Medtronic)、飛利浦(Philips)等等,以及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旗下醫療器材創新聯盟(MDIC)等法規單位的支持,現在也已經有多項機器學習結合活心計畫的期刊論文發表。
法德利科技技術長李佩力。(攝影/羅翊方)
臺灣智慧醫療業者應走「打群架」模式共組聯盟 找出彼此差異點
在綜合討論中,與會講者也討論了同一項醫材裝置、應用在多元面向的法規挑戰。奇翼醫電李維中表示,他們採取的策略是按部就班,先申請到硬體醫材許可,再逐項申請軟體醫材(SaMD),不會一次申請多科別的適應症。
昌泰科醫執行長趙書宏也表示,他們的多功能心血管AI量測儀,就申請了四個測量項目的許可證,申請流程對新創業者來說歷時很久、也非常燒錢,臺灣若是有志發展智慧醫療,不應只是跟從美國FDA、歐盟CE,衛福部食藥署應該提出更為前瞻的法規監管制度。
談及如何與國外大廠競合互動,創心醫電鄒敬華(Alex Tzou)表示,和制度僵化的大廠相比,創新醫電的策略是先做好整體解決方案,因此可以統包前端到後端的工作,提出能夠降低成本又有效的方案,藉此吸引大廠目光。
趙書宏則表示,大廠會專攻他們的專業項目,但有時候臺灣的業者想和他們合作時,卻發現和大廠正在研發的項目重疊而遭拒。趙書宏認為,臺灣的醫療生態圈有自己的一套運作方式,建議智慧醫療產業應該先溝通,找出彼此的差異點、互相彌補,以「打群架」的方式共組聯盟,才能與國外業者競爭。
(報導 / 吳培安、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