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菁開場就指出,從2020年開始後,台灣生技的市值就大幅跳升,許多公司無論產品或國際佈局都在持續往上進展,加上高齡化社會來臨,人類越活越長,健康照護需求增長,因此,除了癌症外,未來各種延緩老化及老化疾病治療的醫藥都會陸續被開發出來,而這些都會讓台灣的生技持續進展,也讓我們對台灣的生技依然抱持信心。
羅敏菁表示,「台灣生技無論在法規、資訊流和資金流都看到了實質推動的進展,所以台灣生技會漸漸由夢成真。」
CDMO只有自家產品成功上市是營收重點
在新藥類股部分,越來越多台灣公司跨向歐美、國際授權的案例越來越普遍、在美國領證的家數越來越多。羅敏菁強調,藥物授權金高低跟大、小分子無關,就是看療效,台灣只要哪一個藥(包括原料藥)能搶到全球前3名,就一定會大賺。如漢達HND-002是美國「首發」用於治療胃食道逆流之明星重磅學名藥;美時開發的血癌明星級用藥Revlimid首個學名藥Lenalidomide,九月於美國量產上市。
製藥類股部分,也看到一些公司開始突破傳統,跨入國際併購或國外投資。例如保瑞。此外,在醫療照護領域,連鎖藥局類股已然成軍,它們加入防疫和社區照護,積極提升經營效率,也創造了經濟規模與議價能力;還有一些自費為主的眼科診所與醫藥,都抓到了老年化和3C損眼的長期潮流。
羅敏菁也指出,更多在地的CDMO嘉惠了台灣的生技發展。羅敏菁表示,CDMO (委託開發代工)並不是今天才出現,它早在十餘年前就存在生技製藥業,這次受疫情疫苗急需影響,讓CDMO走向從原物料、生產、包裝到填充的一條龍服務模式。
羅敏菁表示,台灣現在的CDMO大多走兼營的雙軌制,一方面接受委託代工,一方面開發自己的產品。不過,相較純CDMO,她認為,「只有自家產品成功上市才會帶來公司真正的營收重點。」
台灣適合孤兒藥開發策略
羅敏菁也從一些過往證明成功的案例,找出最適合台灣發展佈局的模式。一類是偏藥證取得模式之公司,案例包括開發大分子生物相似藥物(Biosimilar)的台康、泰福; 走小分子藥物加值開發,切入特色利基或困難學名藥劑型改良的美時、漢達、逸達等。「這類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搶時間,要搶全球的前幾名。」她再次強調。
一類是偏臨床驗證的公司,包括開發核酸胜肽藥物的全福、早期授權的新藥開發業者如寶齡、合一、智擎等,還有醫療新技術(如細胞治療)的長聖等。羅敏菁建議,若臨床風險相對較高者,只要有驗證療效,就可以在早期就進行授權 ; 但若臨床花費不高者,可以留到稍後期再授權,讓價值升高。
至於,目前特管法下熱門的自體細胞治療,是labor-intensive、講究技術工藝的治療,有相當的在地市場的侷限,因此,最終將走向「異體細胞」,擁有自有專利的技術高超者,幾乎同新藥一樣,仍有授權機會。
羅敏菁最後歸納建議,因爲新藥開發風險很高、台灣資源相對國外欠缺,因此,「台灣很適合走孤兒藥開發策略」。成功案例者如藥華藥、以及仁新醫藥,特別是近期子公司Belite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很成功的仁新,當時就是以先開發斯特格病變的策略,讓哥倫比亞教授點頭技轉,不然,這個藥本來要寄轉給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