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先進醫療產品創新支付制度之考量」之一 首重技術研發與產品搭配

健保署新興醫療收載5策略持續綜效!專家籲擴增國健署預算、稅賦優惠、跨部會協作共築健康臺灣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4-10-2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健保署新興醫療收載5策略持續綜效!專家籲擴增國健署預算、稅賦優惠、跨部會協作共築健康臺灣(攝影/彭梓涵)
近(8)日,由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指導、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主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的「台灣發展先進醫療產品創新支付制度之考量」專家座談,特別邀請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分享當前健保署在先進療法給付上的策略與成效,同時邀請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PMIA)榮譽理事長李鍾熙、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林治華、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跨域整合中心生醫衛政組組長黃毓瑩、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蔡政憲等產學界專家,針對未來先進醫療產品支付策略提出可行建議。
 
此外,也邀請到輔仁大學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秘書長楊雯雯、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跨域整合中心法律研究員陳怡錦與分析師焦汝安、資誠生醫產業主持會計師游淑芬、資誠生技新藥製藥與CDMO執業會計師黃珮娟、資誠生技醫療服務副總經理劉士瑋,為大家分享目前先進醫療在健保支付的困境以及解決方案。
 

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攝影/彭梓涵)
 

黃育文:強化審查量能 健康政策與醫療評估中心將走向法人化

 
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首先指出,這幾年醫藥品創新研發進展快速,臺灣發展近30年的健保制度,正以更具彈性的支付模式,來因應不斷推陳出新的新產品。
 
她分享,健保署在加速健保新興醫療收載的五大策略:包括:推動平行審查機制、增加新藥預算來源、推動暫時性支付、成立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以及成立癌症新藥基金。
 
針對平行審查機制,黃育文也說明,該政策是針對未滿足醫療需求、突破創新、台灣首發及相對療效佳且價格便宜之藥品,提前執行醫療科技評估及藥品專家諮詢會議之審查流程,預估藥品於取得許可證後最快6個月內公告生效。該政策自今年1月實施,目前已受理13件送審案件,有9件符合送審資格,其中有1件已提交藥品專家諮詢會議討論。
 
在挹注新藥給付預算上,她表示,今年健保署在總額預算下額外增列「暫時性支付預算專款」24.29億元。加上藥品新醫療科技、給付規定範圍改變等預算達60.49億,比2023年藥品預算29.65億元成長2倍。
 
在暫時性支付預算方面,從2023年實施至今年10月,暫時性支付共收載8項新藥及2項擴增給付範圍,預估約1,135人受惠,財務影響約26.36億元。
 
在成立科技評估專責機關上,黃育文也透露,今年先成立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專責辦公室,未來將朝向法人化,以強化審查量能,相關條例草案已陳送行政院審議。
 
她強調,健保署在支付創新療法上,積極嘗試並投入許多創新彈性作法,例如2023年取得健保給付、一次藥費4900萬治療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的基因療法,健保署就與醫院、藥廠協商許久簽訂三方合約,最終以療效為基礎的分期付款給付模式以有效續付分期款項,無效停止付款的方式,同時蒐集真實世界資料。
 
黃育文指出,在導入數位照護給付上,則會先以延續慢性病發生或惡化為目標,今年7月,健保署已導入全民健康保險數位照護獎勵計畫,透過大家醫平台的規劃,與業者合作並以公私協營的方式,鼓勵院所利用創新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陳依婕專門委員。(攝影/彭梓涵)
 

陳依婕:數位照護給付不易評估 試辦計畫有助數位科技落地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則指出,數位照護與藥品、醫療器材屬性有很大不同,藥品與醫材需先取得TFDA許可證,後續才能上市供臨床使用,但在照護上,「照護」這件事提供服務的是人,雖然臺灣目前對部分服務項目照護人員有相關認證機制,但實際上與大家熟悉的藥物給付截然不同。
 
她表示,目前健保在給付數位照護上,規劃先採用試辦計畫、試行的角度,讓照護與數位工具在臨床場域實際落地運行。今年7月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其中就納入許多可輔助照護的數位科技。
 
她強調,健保在思考給付上,通常不會只從單點出發,而是會以點串成線與面的方向來思考。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跨域整合中心生醫衛政組黃毓瑩組長。(攝影/彭梓涵)
 

黃毓瑩:透過各種公私協力模式,助力創新產品落地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跨域整合中心生醫衛政組黃毓瑩組長表示,過往許多政府計畫支持開發的創新產品,在計畫結束後因國內商業模式還不成熟而難以維繼,反映出亦應有創新支付模式來支持創新產品落地,未來期許透過各種公私協力的運作模式開發貼近臨床需求且能真正有支付機制支撐的產品,才能在提高產品可近用性之餘亦能拓展我國生醫產業的成長。
 
黃毓瑩指出,過往的健保給付多是針對醫療人員,容易因使用者習慣而難以將創新產品導入醫療機構,不過今年7月的全民健康保險數位照護獎勵計畫中,是首次給付給科技實用產品,健保署踏出讓科技導入臨床的第一步,期望能在未來5年醫療環境人力大幅減少下,成為加速醫療機構數位轉型的推動力。
 
黃毓瑩表示,各國皆面對生醫創新產品的技術與法制需同步快速成長的壓力,可參考韓國、德國作法,讓特定條件之產品在限定期間內以全自費、部分比例自費等多重支付方式先於醫療場域應用,健保收取資料,期滿後健保參考使用效益來進行核價,也能讓廠商即早收到使用回饋,進行產品改良。
 

李鍾熙、林治華、蔡政憲 提商保借鑑國際 創多元支付解方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PMIA)榮譽理事長李鍾熙。(攝影/彭梓涵)
 

李鍾熙:籲擴增國健署預算、稅賦優惠 助精準預防保健打造健康臺灣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PMIA)榮譽理事長李鍾熙強調,不應將所有焦點捆綁在政府資源上,因為臺灣健保醫療支出僅佔GDP約6%~7%。雖然健保政策目前小幅度開放,相信之後受惠患者人數將不斷增加,也能鼓勵創新和產業發展。
 
李鍾熙指出,在數位醫療方面,目前數位科技、人工智慧等技術有超過一半多是運用在預防醫療,預防的市場潛力更大,但是,健保制度主要針對治療和照護,加上預防醫學中改善健康狀態並不容易被量測,也導致政府在支付預防保健方面十分困難。
 
李鍾熙表示,目前賴政府推動「健康臺灣」,應更重視預防保健的推動,像是透過基因分析與定序、AI、數位健康監測等新科技,即使健保無法全面給付,仍可透過國健署政策,或是提供稅賦優惠等方式鼓勵民眾重視健康,也可將支持員工健檢列入公司ESG評鑑項目中,並讓企業獲得稅賦優惠。
 
李鍾熙表示,在商業保險面,目前臺灣商保對於先進醫療保單仍有一些門檻,但國外早在2015年給付NGS等技術,或許可以參考國外商保保單的設計來跨越挑戰。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林治華。(攝影/彭梓涵)
 

林治華:重視決策透明度、可預測性 促公私協作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林治華表示,美國擁有多元的商業保險,因此只要保險公司認為該產品對保戶有幫助,就會給付,日本則是有私人自費體系,可以讓創新產品提早讓有需要的患者受惠。因此,臺灣不應僅依賴政府,而是需要公私協作,像是今年成立的CHPTA專責辦公室,決策的透明度和可預測性十分重要,才能讓公私有協作的溝通管道,讓產業界支持政府所提出的各項政策。
 
林治華指出,臺灣內需市場較小,不容易設計出具有吸引力的先進醫療保單,而健康臺灣重視的預防保健方面,或許可以讓商保與國外保險整合,透過國外母數大、有過去實證研究的優勢,來改善臺灣的商保機制,同時,也可以作為健保在預防醫學相關HTA的研究方向。
 
林治華表示,業界十分期待政府有公開透明的機制來促進公私協作,有了決策與規劃中的可預測性,才能協助業界預估投入研發的成本,此外,政府內部可藉由專案管理方式,讓業界成為政府決策的助力,實現政府、民眾和產業的三贏。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蔡政憲。(攝影/彭梓涵)

蔡政憲:歷史資料、風險管理 助先進醫療商保開發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蔡政憲,則分享先進醫療商業保險在規劃設計保單、定價、與理賠的流程與要點。在保單設計上需明訂保障與理賠內容,若國外有類似保單也可參考其內容。在定價時,通常會從歷史健康資料來分析發生率,也會參閱過往理賠金額來推估定價的設定,若過往歷史資料不多,接著就會做風險管理,假使這個保單風險不確定較高時,也會進一步找再保險公司來分攤風險。
 
他也指出,先進醫療的商業保險涉及重大傷病,客群非一般民眾,不適合產險經紀人來販售或銀行理專來賣,較適合有販售多年期商保的前幾大壽險公司來開發,並透過專家訓練業務員來銷售產品。他認為,先進醫療的商業保險,只要有充分的資料、明確的市場需求、以及能夠控制好風險,推測保險局會願意站在民眾需求與市場發展的角度核准這類商品。
 
(報導/彭梓涵、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