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進醫療產品創新支付制度與臺灣發展方向座談會之三

資策會舉辦專家座談 資誠說明全球創新支付制度 加速CGT、數位醫療在臺落地

日期2024-09-2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資誠生技醫療產業服務團隊副總經理劉士瑋(攝影/彭梓涵)
近(16)日,由產業技術司指導、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主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的「國際先進醫療產品創新支付制度與臺灣發展方向」專家座談,資誠生技醫療產業服務團隊(資誠團隊)與資策會科法所在細胞與基因療法(CGT)、數位治療上,共同彙整並介紹各國的創新給付制度,期望借鏡參酌國際制度,向各界提出可推行措施。
 
資誠團隊表示,在細胞與基因療法中,英國透過平行審查機制──《創新許可與准入途徑》(ILAP),加速業者從傳統一年縮短至3~4個月取得英國國民健保署(NHS)給付,截至2024年1月,英國共有44項產品取得ILAP創新護照。
 
資誠生醫產業服務副總經理劉士瑋分享,NHS建立品牌藥定價、取得與成長之自願協議(VPAG),在控制預算下讓高價新藥進入市場,對新舊藥物給予差異化支付機制,並將藥廠還款(rebate)作為生命科學投資方案,在5年內額外投資4億英鎊。此外,亦有病人用藥可近性方案(PAS)、癌症藥品基金(CDF)與創新藥物基金(IMF),截至2023年底由CDF給付藥品達102項,讓患者可加速取得新藥。
 
美國因應2022年推出《降低通貨膨脹法》(IRA),推出細胞和基因療法近用模式(CGT Access Model),首波針對鐮狀細胞疾病(SCD)規劃試行,該模式將於2025年開始實施。此外,新科技給付加價(NTAP)可補助新穎產品超過標準DRG給付金額65%~75%,提供誘因讓醫院有更多資金執行基因療法。
 
日本的藥品加算制度及國民健康保險藥價改革方案,透過藥價溢價(Premium)方式,提供開發創新藥品的誘因;加強基本藥品、無利可圖藥品的支持,維持藥品供應鏈穩定防止缺藥;再生醫療促進法及有條件早期核准審查制度,則讓多項再生產品進入市場獲健保給付。
 
德國的新科技附加支付途徑(NUB),讓尚未納入診斷相關組(DRG)的產品有一年的暫時性支付,像是歐盟核准的5項CAR-T產品已在德國透過NUB取得給付,提早進入市場。法國的早期近用授權計畫(EAP)也是讓嚴重或罕見疾病患者可盡早使用到療法。
 

徳推給付沙盒 促數位醫療產業4年可望成長10.1%

 
劉士瑋表示,在數位醫療方面,英國數位科技評估準則(DTAC)針對軟體醫材與傳統醫材的差異點,設計13大原則作為評分,包含增進患者可近性、資安、遠距功能等,來給予給付建議。此外,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統改進基金(NHSI)幫助檢視創新基因體定序科技納入給付的影響。
 
在德國,推行數位療法暫時性給付沙盒制度(DiGA),帶動數位醫療相關產業成長,讓數位醫療產業在2024~2028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10.1%,此外,統計12家獲得暫時性給付的業者,因募資順利取得6400萬歐元投資,僱用員工數與產品外銷也有助益。
 
韓國則與德國類似,去年實行數位療法健保申請規範,提供數位產品3~5年暫時性支付;法國則有數位醫療給付快速通關計畫,吸引德國創新醫材在取得DiGA後,快速進入法國市場,6個月便會決議是否納入常規給付。
 
而美國的醫材平行審查計畫,讓DeNovo、PMA等高風險創新醫材更快進入市場,從6~9個月縮短至2~3個月;突破性醫材暫時性納保計畫(TCET),鼓勵業者發展突破性醫材,確保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受益族群取得新興醫療技術。
 
最後,資誠團隊指出,國際上採用藥品折扣與價格協議、加速查登與給付審查、暫時性給付沙盒,以及設立新藥基金或生醫產業發展基金幾大策略,值得臺灣借鏡。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