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愛保險 平均一人3張保單

從檢測、治療、追蹤到照護 醫療科技如何革新商保?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3-12-27
普生與富邦人壽推出首張CTC保單,普生總經理林孟德強調,除了產品創新外,與保險結合最重要的關鍵是服務,不僅重「廣」更要「深」!(攝影/巫芝岳)

新興醫療科技對健保來說或許是一個甜蜜的重擔,多位專家在2023年BTC上呼籲,期許商業保險為創新醫療科技產品落地打開另一扇窗。事實上,近年已有普生結合富邦人壽、行動基因與慧智基因攜手國泰人壽、慧康生活科技鏈結南山人壽等多項創新保單產品推出。本刊也獨家揭密創新醫療科技廠商與商業保險結合時需注意的眉角。

撰文/李林璦


在2023年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中,多位專家提到,不應把所有新興醫藥科技都擔在健保上,產品核准必須與健保給付脫鉤,核准使用後應思考如何從如:自付、醫療保險等其他財源支出。

近年來,商業保險與創新醫療產品結合的喜訊頻傳,也有賴商業保險公司在外溢保單、實物給付等方面的創新,為創新醫療科技產品落地打開了另一扇窗。

加上臺灣民眾保單持有數量高,1995年國人平均持有健康險商品件數僅0.4件,但至2019年平均持有件數已達3.16件,投保人口涵蓋率超過七成,以全國保費收入除以GDP可發現保險滲透率達14.8%,佔全球第三,顯示臺灣人對商業保險的熱愛。

不過,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報告,儲蓄險的類型占比較高,代表臺灣人對保險的觀念偏重投資儲蓄,而非分散風險,要讓民眾了解透過早期投保商業保險,來投資未來使用高價、創新醫療科技的概念還是一大挑戰。

癌症篩檢、治療到追蹤 CTC、基因檢測創新保單湧現

在癌症希望基金會2022年發布的「癌友自費調查報告」中,高達75%癌友有使用自費療法,甚至有25%的醫療費用超過百萬,且以標靶、免疫治療為最大宗。這顯示,癌症治療、檢測與照護會是商業保險最關注的方向,也是創新醫療技術殺出重圍的突破口之一。

2021年4月,普生(4117)宣布獨家與富邦人壽合作,推出與循環腫瘤細胞檢測(CTC)和癌症腫瘤標記檢驗結合的癌篩外溢保單,這也是國內業界首張提供最新癌症篩檢技術的外溢保單。

普生總經理林孟德表示,旗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只需抽取7.5 mL血液,即可在非侵入性採檢過程監測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數量,能快速有效捕獲腫瘤細胞,後續可評估藥物療效,準確訂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林孟德指出,目前CTC檢測費用約1.8~4.5萬元,而攜手富邦人壽推出保單商品,能減輕民眾癌症篩檢費用壓力,並且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疾病發展到晚期可能產生的醫療支出。

在普生與富邦推出首張CTC保單後,英業達(2356)集團旗下的榮文生醫也陸續在2023年1月和3月與全球人壽、南山人壽推出外溢保單。

在癌症篩檢上,基因檢測與保險的結合相對更加普遍,2021年6月17日,行動基因與國泰人壽推出首張基因檢測實物給付商品,保戶不幸罹癌時除領取保險金外,也可選擇實物給付進行基因檢測,擬定精準治療方針,包含針對癌症組織檢測大於400個與癌症治療相關基因、評估合適標靶、免疫、化療及荷爾蒙藥物,以及免疫治療療效評估等。

除國泰外,行動基因後續也跟多家保險公司合作,如加入南山人壽的健康守護圈、台灣人壽、安達人壽等。

國泰人壽更進一步於2023年5月,與慧智基因推出首張癌後追蹤照護防癌險,慧智的癌監控V2.2是運用羅氏(Roche)試劑進行基因檢測,可監測197個與癌症轉移及復發相關基因,評估治療效果及監控癌症復發或轉移,同時具有選擇標靶藥物治療、癌後追蹤照護,以及享有外溢機制三大特色。

慢性病、高齡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