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醫療產品前瞻法制研討會」之三

先進藥品給付落地難?專家解析臺灣與各國納保策略 首重HTA、RWE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4-08-14
(攝影/吳培安)
今(13)日,由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指導、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主辦、環球生技執行之「先進醫療產品前瞻法制研討會」,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登場,下半場活動邀請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組長黃毓瑩、衛福部健保署組長黃育文、訊聯細胞智藥副總經理李黛苹,分享各國對於先進藥品所推出的創新支付機制,以及台灣健保、商業保險目前對細胞與基因治療、數位醫療等創新療法的給付策略。
 
擔任主持人的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技、新藥、製藥與CDMO產業負責人黃珮娟指出,生技新藥研發所花費的時間長跟資金龐大,雖然臺灣健保讓國際稱羨,但是如何讓產品實際落地到醫院是重大課題,期望能有更創新的支付模式來支持創新醫藥產品,這也是本次資策會科法所規劃此一主題的宗旨。本場研討會正希望由不同領域之專家角度來分享他們的看法。

(
(攝影/吳培安)

 
黃毓瑩:借鑒美、德、韓、日創新支付模式 跨越計費複雜、患者可用性低挑戰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組長黃毓瑩分享,創新生物科技的計費過程複雜,加上病人可能因負擔不起、不符合療法使用條件或保險報銷困難等,導致患者可用性低,這是創新療法支付模式的兩大挑戰。
 
黃毓瑩分享,在美國,為降低聯邦政府的藥品支出,2022年推出《降低通貨膨脹法》(IRA),因此要求CMS創新中心測試新醫療保健支付和交付模式以協助降低藥費,其中一項便包括「細胞和基因療法近用模式」,首波針對鐮狀細胞疾病(SCD)規劃試行,該模式將於2025年開始實施。在「細胞和基因療法近用模式」試辦計畫中,CMS與CGT製造商共同協商出一份公版「基於療效之協議」(OBA),讓SCD治療的定價與療法是否改善患者的健康結果掛鉤。除了政府支出外,美國也有多家公司針對風險轉移與財務創新方面,推出CGT的財務創新方案,從資本解決方案、分期付款計畫及保險與借款等解決方案。
 
黃毓瑩表示,德國過去上市查登時程明確透明,成為許多藥廠進入歐洲的首選,也讓德國健保能獲得較優的價格,但近年對於創新藥物研發的吸引力下降,因此在2023年12月通過《國家製藥業策略》,2024年衍生提出《醫學研究法》草案,提供新議價工具「報銷價格保密」,作為與藥廠議價的手段;2024年6月再提出《基因與細胞治療國家策略》。
 
黃毓瑩表示,韓國也與台灣策略類似,正培育生物健康作為第二個半導體產業,2023年陸續推出《生物健康新市場創造戰略》、《生物健康新產業監管創新方案》、《人工智慧/先進生物戰略路線圖》等政策,提出可攜式資料,以資料驅動醫療、健康和照護服務創新;並轉型為「先允許後監管」,讓很多產品能以自費先在臨床現場使用,收集RWD;同時對量少價高的藥品採平行審查制,讓藥品上許可與藥價協商同時完成。
 
黃毓瑩分享,而在日本,屬於把「餅重新劃分」,並不設立新法規,而是將原有的制度小幅度修改,包含2016年的藥品價格制度根本性改革基本政策、2019年的成本效用評估制度、2020年創設「先驅的醫藥品等指定制度」到2024年的藥價制度改革等,將先端藥物、再生醫療納入健保加成給付項目中,希望提高業者在日本開發創新藥物的意願。
 
不過,黃毓瑩也指出,各國支付改革都在近幾年推出,還有很多挑戰待解決,包含:如何設計出成功的支付模式經驗和知識有限;目前成功支付模式的證據有限;績效衡量不足和過度衡量都會成為負擔;付款人難以做出核保決定、會使管理預算不確定性提高;監管與法律的配套不足,像是RWD/RWE資料收集的個資問題,就容易與現行法規有所衝撞。
 

(攝影/吳培安)

黃育文:新興醫療納保祭5大策略 重視HTA、RWE臨床實證

 
衛福部健保署組長黃育文分享,健保署目前在新醫療給付機制及醫療科技評估的規劃與策略,臺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費用逐年成長,65歲以上且有重大傷病者 過去十年健保費用成長達21.06%,2023年癌症療法支出達健保394億點,標靶藥物占比最高,達65.9%。
 
黃育文表示,今年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開始運作,目前雖然在健保署轄下,但未來會擴大在衛福部之下,支持跨部門的藥物經濟學評估及政策評估、人才培訓等等,並推出平行送審、增加新藥預算來源、暫時性支付藥品收載後之醫療效益評估、成立科技評估專責單位與癌症新藥基金等五大策略,加速藥物可在取證後6個月取得健保給付。
 
黃育文指出,最近,健保署正在進行「支付標準新增修訂考量原則」,導入醫療科技評估(HTA)、醫療科技再評估(HTR),若證據顯示比傳統療法更具安全性及療效,且符合經濟效益,就會調整支付標準,以達到監控療效品質、提升給付效益。例如,2023年有高達53個突破創新型新藥進行HTA,像是今年5月給付NGS也是經過先前HTA評估。2024年,目前有AI輔助判讀顱內出血於電腦斷層造影、質子治療效益評估、甲狀腺結節超音波智能分析等醫療服務項目正在進行HTA評估。
 
黃育文表示,同時,也已建立系統登錄蒐集實證,期望依RWE調整健保給付,有效的藥物健保加碼,無效則廠商還款,像是2020年2月台灣健保參考RWE及其他科學實證發現免疫療法療效與標靶藥物類似,決議暫停給付nivolumab治療肝細胞癌及pembrolizumab治療胃癌,2021年時美國FDA癌藥諮詢會議也反對給予這兩款藥物治療肝細胞癌和胃癌的適應症。
 
黃育文指出,健保署也在今年籌設癌症新藥預算,短期是編列公務預算挹注健保基金,訂定「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作業要點」,中長期則將加速推動癌症新藥基金成立,維持100億元的規模。

(攝影/吳培安)
 

李黛苹:健保偕同商保 給付長照/慢性/退化疾病缺口

 
訊聯細胞智藥副總經理李黛苹,分享細胞治療與保險支付之探討。她表示,台灣細胞治療發展有現在的榮景,始於2014年病友發起聯署、2015年八仙塵爆的生命堆疊,進而促使政府機關重視,也讓再生醫療雙法在今年6月三讀通過。
 
她也表示,台灣在再生醫療製劑,已有多項產品批准,其中也有產品獲得健保給付,但更多無法負擔的藥物上,由誰來協助?
 
以目前全球細胞治療保險現況來看,美國是透過Medicare和私人保險,來給付CAR-T療法、德國則有DRG支付系統、日本透過健康保險系統、政策支持,澳洲則是透過私人保險、政府支持。
 
她也點出台灣當前細胞治療給付現況,包括,僅有少數再生醫療技術(如:CAR-T細胞療法)納入健保給付,此外須由健保署委託醫藥品查驗中心(CDE)進行醫療科技評估,確認藥物療效、評估成本效益及受惠人數,才能定案。
 
除了健保給付外,她也分享台灣在細胞治療商業保險給付情形,即便已有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投入,但整體來說現有的商保量仍有不足,保險公司也因再生醫療藥費未知,無法準確計算賠率和發生率,患者則因獲得的投保額度不高,則難以支付高額的再生醫療費用。
 
她也建議,政府可多鼓勵民眾購買保險,以當健保以外的第二層保障,政府也可透過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保險公司涵蓋更多細胞治療項目,降低保險公司的經濟負擔。

 

創新醫療支付走入HTA新時代! 盼加速臨床法規合理化

 
台灣的健保給付模式已進入HTA新時代,黃育文指出,創新醫療科技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推出,所以才成立CHPTA、推出暫時性支付、分期付款、擴增給付範圍、更成熟地收集RWD,期望能讓健保永續經營,明年將有額外的公務預算50億挹注,將更靈活地運用來支付癌藥與非癌藥等創新新藥;同時,也為了建構未來數位化與AI導向的創新藥物給付系統,正在努力將資料統一格式化、標準化。
 
再生醫療雙法的通過,對投入先進細胞療法業者有何幫助?李黛苹也回應,再生醫療是必須建構在適當管理監控下,患者也有選擇權,這次雙法的通過,不只讓業者有法源依據,訊聯也有細胞新藥正在進行肺纖維化患者的收案,我們希望在進到新藥批准前,有機會先取得暫時性許可,以及暫時健保給付,她也表示,在健保根基下,所有事情都是公開透明的,這些數據也可吸引商業保險投入,才能讓更多患者了解這些細胞治療療效,在不斷累積正向的回饋下,也有助創新療法更完善發展。
 
黃毓瑩總結,創新療法在健保收載前,需要許多臨床驗證,建議廠商在設計臨床試驗時,就要想到後續的審查,設計出能夠收集到可靠數據的試驗,各國目前也都在努力推動臨床試驗法規的加速化跟合理化,而台灣數位化程度相對高於其他國家,相信在收集RWD、加速創新醫療落地上具有十足優勢。

(報導/李林璦、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