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18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研究團隊宣布,將啟動為期三年的臨床一期試驗,預計透過基因治療的腺相關病毒載體AAV2,將製造促進神經生長的關鍵蛋白質——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基因,送入阿茲海默症或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腦部,以評估此療法的安全性、以及在阻止神經退化的有效性。
帶領此研究的UCSD轉譯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Mark Tuszynski表示,這是AAV2-BDNF基因療法首次在人體進行的安全性及療效評估。這項試驗預計為期三年,將招募24名受試者,其中半數為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或輕度知能障礙的患者,半數則作為對照組。
由於BDNF屬於無法穿越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的大分子,因此研究團隊將會選用較無害的腺相關病毒AAV2作為BDNF基因的載體,準確地直接注射到目標腦區,目的是增加特定腦區的BDNF、促進治療效果。
Tuszynski的研究團隊曾經在2001至2012年,執行另一項利用基因治療載體,透過注射將神經生長因子(NGF)導入腦部的臨床試驗,並在2015年發表在《JAMA Neurology》。在該項研究中,他們發現受試者的腦部出現促進生長、軸突生長(axonal sprouting)以及功能性標誌的活化。
後來,Tuszynski將研究轉向BDNF,其是一種存在於腦部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生長因子,能夠協助神經元的存活、促進新神經元或突觸的成長與分化,且和容易受阿茲海默症影響的腦區有關,例如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和海馬迴(hippocampus)。
其研究團隊將BDNF基因治療,在老化大鼠、老化猴和帶有澱粉樣蛋白(amyloid)的基因改造小鼠進行試驗,將BDNF送入這些動物受損的內嗅皮質和海馬迴,結果觀察到這種基因治療,可以逆轉神經連結的喪失,並使其免於細胞退化。
Tuszynski表示,基因治療自1980年發展以來,已經在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和萊伯氏先天性視神經萎縮(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展現成功,期待能透過BDNF基因治療重建腦迴路、延緩細胞退化,為阿茲海默症和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帶來成效。
參考資料:
https://ucsdnews.ucsd.edu/pressrelease/first-in-human-clinical-trial-to-assess-gene-therapy-for-alzheimers-disease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