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表示,過去已有實驗利用細胞培養和動物模型,指出微膠細胞的活化和tau蛋白擴散有關,不過這項研究是首次在活人身上記錄這三者相互關係的研究。他們利用核磁共振影像(MRI)和正子斷層掃描(PET),研究各年齡層和不同病情階段的130人,觀察他們的微膠細胞活化、澱粉樣蛋白斑塊、tau蛋白纏結的有無及程度。
根據結果,研究團隊認為惡化成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在於微膠細胞的過度活化。在稱作「布拉克期」(Braak stage)的階段中,它將會促使組成澱粉樣蛋白斑塊的tau蛋白纏結在腦內擴散,最終造成廣泛的腦損傷和認知功能損害。
此研究第一作者、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神經學助理教授Tharick Pascoal認為,單憑發炎還不會和認知功能受損相關,但是當神經發炎遇上了澱粉樣病理機制,兩者的交互作用就會加強tau致病機制。最終這三者在腦中同時存在時,就會造成認知功能的損壞。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同時鎖定澱粉樣蛋白的形成、神經發炎反應的合併療法,可能成為對抗阿茲海默症的方法。不過,想要把成功控制神經發炎當成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式仍充滿挑戰。Pascoal表示,有幾種不同的抗發炎藥物,有潛力能夠降低神經發炎,但其中有些在臨床試驗中仍無法減緩認知功能退化。
不過,Pascoal指出,他們發現這些抗發炎藥物,如果是在疾病早期,tau蛋白纏結病理特徵還只出現在患者內側顳葉皮質(medial temporal brain cortex)的階段使用,將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這項研究也獲得了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的資金支持。協會醫學與科學關係副總裁Heather Snyder表示,協會正透過「Part the Cloud」研究獎助計畫,透過支持早期階段的臨床研究,降低阿茲海默症藥物開發的挑戰。臺灣新藥研發公司安立璽榮(Elixiron)也在此計畫2020年度成功獲得獎助的名單中。
雖然美國FDA在今年6月批准Biogen的阿茲海默症新藥Aducanumab、大大激勵了以澱粉樣蛋白斑塊為治療標的的藥廠,但澱粉樣蛋白斑塊與阿茲海默症的關聯性,仍然有待科學家更完整的研究釐清。
參考資料: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alzheimers-is-brain-inflammation-the-missing-trigger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