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針對胃中的非幽門螺旋桿菌群進行研究,對表淺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itis)、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胃黏膜腸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胃癌等不同病程階段,且幽門螺旋桿菌為陰性患者的胃部微生物菌群進行總體基因體定序(metagenomics),從中發現了5種口腔病原菌,包含咽峽炎鏈球菌。
研究發現,咽峽炎鏈球菌在萎縮性胃炎的豐度(abundance)比表淺性胃炎高,而胃癌患者的咽峽炎鏈球菌豐度達到最高,並發現咽峽炎鏈球菌與持續性胃發炎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咽峽炎鏈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不會形成孢子、不具運動性(nonmotile)的細菌,主要存在於口腔、鼻咽、胃腸道和陰道,可引起侵襲性的化膿性感染,該菌在酸性環境下pH3~5有很強的適應力,有利於在胃黏膜中生存,但其對胃癌的致病機轉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每3天對一般小鼠管餵咽峽炎鏈球菌1次,持續2週,以確保咽峽炎鏈球菌持續定植。
此次研究發現,咽峽炎鏈球菌長期感染小鼠,會誘發一般小鼠與無菌小鼠發生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和發育不良,並讓促發炎因子顯著升高,且與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感染類似。
而在微衛星不穩定性(MSI)胃癌小鼠模型與植入胃癌細胞株的小鼠中,咽峽炎鏈球菌則會破壞胃的屏障功能,改變腫瘤微環境,促進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加速胃癌的病程。
該研究也發現了其中致病機轉,研究指出,咽峽炎鏈球菌的表面蛋白TMPC與胃上皮細胞上的ANXA2相互作用,會誘導咽峽炎鏈球菌在胃黏膜上附著和定植,進而活化MAPK訊號途徑,而促進胃癌發生。 也透過研究證實,剔除小鼠ANXA2後,咽峽炎鏈球菌不會活化MAPK訊號。
不過,研究人員指出,雖然已經了解咽峽炎鏈球菌和宿主罹患胃癌的機轉,但未來應該進一步研究,咽峽炎鏈球菌與腫瘤微環境中其他細胞的交互作用,以及其是否會與其他與胃癌有關的微生物有協同作用,或是能否被益生菌抑制等議題。
參考資料: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1.004
(編譯/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