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全球生技醫藥醫界深具意義的一年,四大項影響深遠的重要突破出現,包括「腸道菌相與疾病」、「癌症免疫療法」、「核酸相關藥物及療法」以及「幹細胞治療」。這四大方向在未來幾年將為醫藥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腸道菌相與疾病」可說是去年最亮眼的重點,國際指標期刊《Nature》一年內針對腸道菌相,就發表超過40篇的重量級論文。這些研究為腸道微生物如何廣泛影響人體消化代謝、免疫調節、內分泌調控及神經系統,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佐證。同時也指引阿茲海默等難治疾病的治療方向。
首先,去年初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團隊研究指出,腸道菌會影響腦部免疫細胞活性及阿茲海默症的進程。賓州大學的團隊在《Nature》證實腸道菌能導致腦部血管瘤的生成。《Nature Medicine》的一篇研究也揭露中國肥胖人口與特定腸道菌相與細菌代謝物相關。美國NIH也在《Cell》上發表,腸道菌幫助小鼠對抗流感病毒與大腸癌的侵襲,而11月《Science》同日兩篇論文更證實人體腸道菌相可以調控宿主免疫,大幅加強腫瘤免疫檢查點療法的療效。
腸道菌與宿主健康,牽涉層面既廣且深,可以預期,未來腸道菌醫藥產業將會是全球兵家必爭之地,其市場潛力更是難以估計,單就美國減重相關就有超過600億美元的市場潛力。
「癌症免疫療法」領域目前已有六個免疫檢查點藥物被美國FDA核准上市,包括特定皮膚癌、肺癌、膀胱癌、腎癌、淋巴癌及頭頸癌等超過七種不同適應症。
此外,諾華(Novartis)的Kymriah,也是全球第一個免疫細胞療法(CAR-T),於去年8月被美國FDA核准上市,而第二個CAR-T藥物,吉利(Gilead Science)的Yescarta也緊接著在10月獲准。
有鑑於免疫檢查點藥物市場的快速擴張,及CAR-T療法對血液腫瘤的極高治癒率,FiercePharma與EvaluatePharma公司分別對免疫檢查點與CAR-T療法做出預測,認為這兩種療法在2020年,市場規模將分別到達130億及150億美元。
「核酸相關藥物及療法」在去年史上第一個RNAi藥物嶄露頭角,Alynlam公司的Patisiran於9月被美國FDA認可為突破性療法,預計2018年初將順利上市,估計將為Alynlam公司帶來每年10億美元營收。同時艾歐尼斯製藥 (Ionis Pharmaceuticals) 的反義RNA新藥(antisense RNA)- Inotersen,由於三期臨床試驗表現亮眼,也已於11月向FDA提出上市申請。Spark Therapeutics 所研發的基因治療藥物Luxturna,更在12月被FDA核准上市,成為首例核准的基因治療藥物。
國際重量級期刊不約而同發表多篇文章,說明人類醫療已從細胞外走近細胞內,從蛋白質轉向了RNA與DNA,未來疾病治療,知名分析機構Kalorama Information更預測核酸藥物潛在市場超過2,100億美元。
「幹細胞治療」受各界追捧,幹細胞三字更是魅力無窮。去年美國International Stem Cell公司,運用胚胎幹細胞所分化之神經幹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治療獲得突破進展,大幅降低患者失能時間達24%。Asterias Biotherapeutics公司也在2017國際幹細胞年會公布,其幹細胞療法AST-OPC1,成功改善50%脊椎損傷病人運動功能。英國研究更運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足部潰瘍,成功縮短80%傷口癒合時間。《Nature》更在11月發表了全球首例,利用幹細胞重生一位小男童的全身皮膚組織。
有鑑於幹細胞科技進展的快速,須盡快制定合適的標準化規範,美FDA局長Scott Gottlieb於11月發表聲明將公布新的幹細胞治療規範,而中國腳步更快,相隔幾日隨即公布「幹細胞通用要求」,將幹細胞領域操作細節統一規範,根據Technavio公司預測全球幹細胞治療市場於2017年至2021年期間將有高達23.27%的年均複合成長率,潛在市場規模超過千億美元。
展望未來,生技醫藥市場的變化與藥物的演進將會愈來愈快,臺灣須盡快制訂足以因應未來變化的新藥法規及可落實且具前瞻性的產業發展政策,整合國內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帶領臺灣再創下一個產業高峰。如仍流於兩兆雙星般的口號,我們很可能錯失下一個黃金十年的機會。
(本文由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