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人文關懷 落實任務導向

國衛院院長梁賡義 傳承典範成就一代「大師」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2-11-09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是全球知名統計學家,更是具有「大師」風範的教育家。(攝影/李林璦)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是全球知名生物統計學家,更是具有「大師」風範的教育家。在發明廣義估計公式(GEE)成為全球知名生物統計學家時,仍然對臺灣念茲在茲,不僅為臺灣正在萌芽的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紮根,更義無反顧地回臺投身教育,以「人文關懷」的理念經營陽明大學;近5年也為國衛院帶入人文關懷,推動其落實「任務導向」的宗旨,讓攸關國家人民健康福祉與疾病治療的「智庫」,能夠持續成為政府堅如磐石的後盾。

撰文/李林璦


國衛院院長梁賡義,總是帶著親切的微笑出席每場國衛院的活動,舉止間散發濃厚的人文氣息,自然地流露著教育家的「大師」風範……。

他在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任教長達28年,是全球知名生物統計學家。

他發表的「廣義估計公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大幅地改變了國際臨床試驗的統計分析方法,如今已被廣泛地使用在癌症、心臟血管及精神疾病、家族遺傳疾病、基因遺傳學研究及社會科學等領域中。他並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如1990年及2010年分別獲得美國公共衛生學會(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的Spiegelman獎及Rema Lapouse獎、2015年獲國際統計學會(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的卡爾‧皮爾遜獎(Karl Pearson Prize)。

儘管在國際上發光,他仍舊心心念念臺灣,先於2003年受時任國衛院院長的吳成文邀請回國衛院擔任副院長3年,將國際上最新的統計分析方法帶進臺灣,為臺灣正在萌芽的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紮根。

2010年8月,他貫徹「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意志,毅然放棄研究,義無反顧地回臺投身高等教育,擔任陽明大學校長,並秉持「人文關懷、學研並重」的理念,將陽明打造得像個「大家庭」一樣溫暖。

他在陽明大學(現為陽明交通大學)擔任校長7年4個月後,接著於2017年12月接手國衛院院長至今。

近5年身為國衛院院長,他一方面為國衛院帶進了社會人文關懷,一方面積極推動落實「任務導向」,尤其費盡心思讓經費穩定、建立體制,為研究人員打造更好的環境,希望讓攸關國家人民健康與福祉的「智庫」,能夠持續成為政府堅如磐石的後盾。

梁賡義即將於今(2022)年底屆滿退休,在他退休之前,本刊特別進行獨家專訪,讓大家一睹他何以為學界公認的大師風範!


梁賡義貫徹「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意志,毅然放棄研究,回臺投身高等教育,擔任陽明大學校長,秉持「「視病猶親」的理念,將陽明打造得像大家庭一樣溫暖。(攝影/李林璦)

緣定數學系  多位恩師啟蒙

「我的家庭其實滿特別。」梁賡義開頭憶起小時候顯得靦腆,他說,父親56歲時續絃娶了母親,4年後生下了梁賡義與其雙胞胎哥哥,他們上有7個異母兄姊。在那個國共戰亂的時代,白手起家當到廣東廣西電信局長的梁賡義父親梁式恆,攜家帶眷遷至香港,隨後來到臺灣。

從小學時期,梁賡義便對「數字」十分敏銳,意外發現心算都能比同儕快,藉由國小、初中、高中的老師引導,也持續維持著他對數學的熱忱,「我難以解釋,但數字會在我腦中自動分解、重新組合,連十幾碼的密碼、電話號碼都能輕易記下,但是,記名字卻很困難。」梁賡義笑說。

大學聯考時,服務電信界長達49年的梁賡義父親,心裡十分期待孩子能朝工程師發展,梁賡義也在志願中填入多個電機、機械系,但心中仍難忍對數學的熱愛,偷偷在志願中插入2個數學系。

「有些事情我相信是緣份與命中注定,一放榜,就這麼恰巧地落點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他說。

上了大學,梁賡義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恩師─清華首位女教授、數學所創辦者之一的徐道寧教授,「如果沒有遇到她,我可能會走上與現在完全不同的路!」梁賡義強調。

大三上,由於不慎感染A型肝炎,回家調養身體,一段時間沒到學校上課,作為導師,徐道寧擔心他會因休學太久而被退學,特地到梁賡義家中探望,希望他能回到學校上課,更大方地邀請梁賡義住進她家,並向其父母保證會照顧梁賡義的飲食起居,在她的照料下,梁賡義的身體也逐漸康復並順利完成學業。

他憶起過往,言詞中還是洋溢著滿滿的感激,「徐教授看似不苟言笑,但對學生卻十分照顧,也讓我感受到『良師』對於學生的重要性!」

在梁賡義大學時期,統計學在臺灣是一個正在興起的新領域,清華數學系教授黃提源,便是當時國內首批取得國外統計學博士學位的教授,也帶領梁賡義對統計學產生興趣,黃提源也為他撰寫推薦信,讓梁賡義順利拿到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的獎學金,並於1977年出國深造。

當時的美國,生物統計學正蓬勃發展,許多疾病療法的開發、臨床研究的數據分析等,都需要統計學的專業來建構合適的分析方法。

梁賡義發現,「數學」是一個良好的工具,可以協助科學家回答一個個攸關人類健康的問題。因此,梁賡義便決心投入生物統計的領域中。

1979年,梁賡義慕名前往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師承開拓疾病與風險因子相關性分析的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教授Norman Breslow。梁賡義回憶,當時Breslow讓學生自由決定研究題目,促進學生自主獨立思考。

最讓梁賡義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已找了篇文章決定研究方向,Breslow自認無法給他更好的指導,協助到一個程度後,便引薦梁賡義去找另一位數學系的教授Ron Pyke進一步討論。最後,當論文寫完要發表時,兩位教授竟然都十分謙遜地認為對於論文的貢獻不多,不願意名列共同作者,不僅讓梁賡義感到十分意外,也被這樣的節操感動。


梁賡義從小就對「數字」十分敏銳,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時,他不用去實驗室,腦中的思緒就已奔馳到統計學的汪洋中,自動開始導起公式。(攝影/李林璦)

發明GEE  為臨床試驗設計闢蹊徑

1982年,他來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系擔任助理教授,當時是系主任Charles Rohde獨排眾議支持梁賡義 ,更到課堂上旁聽,從旁帶領當時初出茅廬的梁賡義。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時,他一面教書,一面不亦樂乎地做著研究,「我不用去實驗室,有時只是坐在家中開著電視,腦中的思緒就已奔馳到統計學的汪洋中,自動開始導起公式。」梁賡義說。

接著在因緣際會下,遇到Scott Zeger教授進行一個針對孩子健康與母親情緒是否有關聯性的研究,但當時並沒有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能在分析關聯性時,考慮到同一人在一個期間下,多次數據之間的相關性。

因此,梁賡義與Scott Zeger便開始展開「廣義估計公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的設計,兩人的專長互補,於1986年將成果發表在統計領域中知名期刊《Biometrika》。

梁賡義舉例,像是在1982年被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首次正式命名的「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 愛滋病)」,當時,美國開始進行愛滋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追蹤HIV病毒的自然歷史,研究為何有些人HIV陽性但沒有罹患愛滋病。

梁賡義也參加了該研究,運用其發明的統計方法GEE,分析同一個患者長期血中生物標誌物的變化與罹患愛滋病的關聯性,最終發現,患者體內的CD4抗體越低越容易罹患愛滋病。

這項研究也大幅改變了往後臨床試驗的設計,不用透過治療組與對照組進行長期的追蹤,而是可以從同一患者的治療前、後生物標誌物數據的改變進行對比,來得知藥物的效果,也加速了臨床試驗的進行。

如今,GEE公式已被廣泛地使用在癌症、心臟血管及精神疾病、家族遺傳疾病、基因遺傳學研究及社會科學等領域中。

他也在1987年獲美國統計學會(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的Snedecor Award、1990年獲美國公共衛生學會的Spiegelman Award、2010年獲得美國公共衛生學會Rema Lapouse Award,2015年更獲國際統計學會的卡爾‧皮爾遜獎(Karl Pearson Prize)。

通常,統計的文章都要10幾年,甚至20年才會受到肯定,但梁賡義所發表的GEE在4年後,1990年,就受到國際生物統計學會的肯定,並和Zeger一起受邀到年會中講授一天的課程,吸引了逾百位國際學者報名參加。

授課當天,梁賡義驚喜地發現,人稱生物統計界泰斗的指導教授Breslow就坐在第一排來學習新知,梁賡義說,「這就是良師的態度!不僅活到老、學到老,更可貴的是不恥下問,並以學生青出於藍而感到驕傲。」

典範傳承  再造一代良師

教育改變命運,這些良師的照顧滋養梁賡義心中種子,並將典範進一步內化,一代良師傳承再造一代良師。

他分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書時,常想起徐道寧教授對他的照顧,因此將心比心,每逢過年過節,就會邀請到美國留學的臺灣學生到家裡一同慶祝,期望能消彌留學生思鄉的情緒。

指導教授Breslow的謙遜、不恥下問,以及當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生物統計系系主任Rohde的提攜後進,都深深影響梁賡義的待人處事,不僅帶領年輕的教師一起指導學生的論文,在論文完成後,他也同樣不居功名地婉拒掛名。

只是,在國外深耕的同時,梁賡義還是心心念念著臺灣,1987年,他受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籌備處邀請,回臺擔任客座副教授,組織了一個每兩周一次的講習會,廣邀資深學者演講,還與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共同籌辦大型研討會,將國際上最新的統計分析方法帶進臺灣,為臺灣正在萌芽的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紮根。

1995年,國衛院正在籌備成立,當時籌備處主任吳成文院士便邀請梁賡義,帶領創立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統計組,成為支持國內重要生物醫學研究的關鍵之一。

2003年,他受時任國衛院院長的吳成文邀請回國衛院擔任副院長,也是他首度接觸行政職的工作。他持續引進國外觀念、制度,並一個個拜訪、聆聽各所研究人員的建議與需求、凝聚共識,共同將草創的國衛院逐漸建構完善,並與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藥政處等單位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

擔任副院長期間,梁賡義分享,有次發現地毯髒,與工務室反映後,隔兩周地毯立刻全部換新,這件旁人不會在意的小事,卻在當時的梁賡義心中激起漣漪,他體認到,「行政是有力量的,若善用自己的影響力,有望對社會產生更大的貢獻」。

擔任副院長這3年,也是他生涯的轉捩點之一,他體認到自己雖然熱愛研究,但也不排斥行政工作。

而且在這幾年關心臺灣的過程中,梁賡義更發現,臺灣的大學過度重視排名、研究、論文發表,忽略了教育的根本,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環境下,何謂「優秀」的價值觀已經扭曲。

「大學教育十分關鍵,因為它是讓學生從懵懵懂懂的高中生,到跨入社會前,幫助學生成長、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梁賡義說。

因此,2010年,梁賡義下了一個重大決定──將熱愛的研究塵封,回臺灣投身教育!

7年4個月陽明校長  落實全人教育、視病猶親

其實,決定回臺的梁賡義,當時也受到多個職務邀約,但最終選擇陽明大學的原因在於,希望在擔任行政職務時,也能同時貢獻自身所學。

過去,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作時,他就觀察到,該校長對醫學教育的理念是「Treating the Patient, Not the Disease」,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只會治療疾病,而是要更關懷病人。

梁賡義也同樣秉持「視病猶親」的理念,希望帶給陽明大學更多人文素養的薰陶。因此,他被任命為校長後,便花時間了解通識教育課程,且積極協調教授、學生來一同對課綱提供建議。

「通識課不是營養學分,而是讓學生在過程中增長見聞,學會尊重他人,並對於社會有更多的關心與關懷。」梁賡義強調。

在調整課綱時,梁賡義更不停思索何謂「全人教育」。之前,他兒子因大學時,擔任美國臺裔學生協會(TASA)社長,舉辦過多項活動,在求職時,能夠順利跨領域被大型企業錄取。他從這個例子發現,在學業外,大學教育更應該帶給學生「領導能力」的訓練,如何與他人相互尊重、學習、溝通,就是全人教育的核心。

此外,梁賡義也關注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學科課程,並延攬專業且資深的教育人才,以小班制的形式進行教學,「一堂課要教到學生對學科失去興趣是很容易的,深入淺出的教學才能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他說。

例如,他特別聘請資深的老師來教導醫學系學生微積分與進階微積分,到了學期結束,醫學系學生對課程評鑑時,這兩堂課竟然是學生滿意度第一名與第三名!

然而,當時也曾受到醫學系教授與學生質疑,認為學生未來看診並不會用到微積分。但梁賡義仍堅持,數學是培養學生邏輯分析與持續獲取新知的能力,也能為未來若要走向醫學工程領域所打下的基礎。

梁賡義認為,在專業課程方面,陽明本身就已有良好的基礎,甚至有一項領先全臺、從哈佛大學引進的授課方式─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將大班分成各組10人,共同設計教案,並由老師帶領討論,從機制、診斷到治療。

從公衛學院出身的梁賡義,又建議將「預防」也放進去,讓課程更加完善,也體現了當初選擇進入陽明貢獻自身專業的精神。

梁賡義說,運用自身的一些影響力,使得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首開先例,同意讓陽明醫學系的學生有機會到那裡實習2個月,後續還進一步爭取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實習機會。「我期望透過影響力,能提供多元的機會、更好的環境讓學生成長茁壯。」他說。


何為良師? 不只授業 還要傳道、解惑

梁賡義為了讓陽明學生感受到視病猶親的重要性,他也「視學生猶親」,不善記憶姓名的他,特地下功夫記憶全校師生姓名,又為了與學生建立溝通管道,特別建立Facebook與學生進行互動。

當時有3000多個Facebook好友都是學生,他從校內漏水修繕、颱風停班課到日常的觀點分享,都會發布在Facebook上,與師生保持密切的互動,並且每個月都舉辦「與校長有約」,傾聽學生的心聲與建言。

梁賡義分享,「當我走在校園中,叫出迎面而來學生的名字,就像是魔法一樣,學生又驚又喜的表情,讓我難以忘懷。」

梁賡義也感念大學時徐道寧教授的關懷,特別提倡導師制度,事實上,陽明的導師制度本就是國內領先,梁賡義不僅每年堅持參加導師工作坊以表示支持,更提供獎勵金鼓勵導師持續關心學生。

針對每一位需要關心的同學,梁賡義還與心理諮商師、學務長、總教官、系主任、導師組了一個Line群組,及時互通有無,關心校內學生發生的大小事,期望能達到傳道、授業、解惑,不僅傳授專業知識,還要關心學生的心理層面,與學生分享人生經驗,為其指點迷津。

「什麼是好的導師?我認為,當學生遇到挫折時,不論是學業方面,或是失戀、家庭問題,願意來找導師聊聊,這就是一個好的導師!」梁賡義說。

他也十分關心學生社團活動,積極出席各社團的成果發表,將陽明打造得像是「大家庭」一樣溫暖,至今仍與許多當時的學生保持聯絡。


將人文帶入國衛院  傾聽同仁心聲

2017年12月5日,梁賡義就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同樣沿襲陽明的經驗,梁賡義要把人文素養帶入國衛院,因此,舉辦了一季一次的「人文思學講堂」,邀請林懷民、龍應台、吳念真、侯文詠、羅大佑、楊惠珊等人分享心路歷程,希望國衛院的研究同仁,在做潛心研究的同時,也要關心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人文思學講堂一推出,十分轟動,梁賡義也開放90個名額給周邊社區居民一同學習;此外,也舉辦科學營,帶領研究員到偏鄉學校開一整天的科普課程,期盼讓學生開始對生命科學產生興趣,為苗栗地區增添更多人文關懷,讓社會更加溫暖。

同樣地,梁賡義也在國衛院開闢「與院長有約」,傾聽研究員、研究助理、行政助理、科管人員、研究生的心聲與建議,共同商議解決方案,並讓改變成真。

「我要讓大家知道與院長有約是真的能讓建議成真,大家才會表達看法,才能共同進步與成長。」梁賡義說。

國衛院三大效益革新! 落實任務導向、經費穩定、建立制度

自從2006年完成階段性任務,卸下國衛院副院長後,時隔11年,再次回鍋來到國衛院。梁賡義認為,國衛院與中研院生醫所的差別在於─國衛院是「任務導向」的科研機構,應扮演以實證研究支援國家醫藥公衛政策的「智庫」角色。

梁賡義指出,國衛院所做的研究應達到三大效益,第一為「社會效益」,透過實證研究推動國家政策,提升人民的福祉;第二為「科學效益」,將基礎研究轉譯至臨床,解決重要的疾病問題;第三則為「產業效益」,國衛院擁有生技藥研所、醫工奈米所等,藥物、疫苗研發相較於學界,更貼近產業界,可以與產業共同合作研發,促進產業發展。

但梁賡義認為,國衛院過去在落實「任務導向」的宗旨上仍有進步的空間,因此,一上任,他便走訪衛福部各司署,商討有什麼問題是能由國衛院來研究解決,以及該如何進一步進行合作。

從2017年至今,梁賡義致力於推動維運計畫的概念,希望行政院、立法院在審查科技預算時,了解基礎研究與架構的重要性,共同維護醫藥與生命科技領域的根基。努力至今,已讓國衛院擁有比較穩定的經費來源,也有利於留才、攬才。

此外,梁賡義也在這5年內建立主管任期制、改善了升等制度。他認為,現在國衛院已從草創階段走向穩定發展,前輩們將地基打穩後,現在該逐漸讓年輕人接手,共同讓文化的改變持續發生。


梁賡義一方面為國衛院帶進社會入文關懷,一方面推動落實「任務導向」,希望讓攸關國家人民健康與疾病治療的「智庫」,能夠持續成為政府堅如磐石的後盾。圖為國衛院舉辦記者會,左起為感疫所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CDC江正榮副主任、梁賡義院長、劉家齊副研究員。(攝影/吳培安)

願當跨部會溝通橋樑  持續奉獻高等教育

今年年底,梁賡義的任期期滿,即將卸下國衛院院長的職務!

當問起卸任後的規劃,他始終對於高等教育有著滿腔的熱血,「我不需要任何頭銜,只想將許多經驗、心得分享給資源相對缺乏的私立大學,持續為臺灣的高等教育貢獻。」他說。

此外,由於在疫情期間,身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的梁賡義,也從中感受到跨部會溝通的不易,因此,在卸任後,若有機會他也願意擔任促進跨部會溝通的橋樑。

梁賡義說,「事在人為,不一定做任何事都能成功,但我每一次都會盡心盡力地執行。」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已具備mRNA疫苗量產能力

梁賡義強調,「國家有難,國衛院身為國家的智庫,必定要全力協助。」

如2005年,禽流感襲來,國衛院便挺身而出,不眠不休地在僅僅18天內,就破解了克流感的製程,讓國內存有150萬人份克流感的藥物量能。

面對這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團隊自接獲任務,旋即在2020年2月19日完成吉立亞醫藥(Gilead Science)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製程破解,並成功合成毫克級瑞德西韋。

在完成第一階段後,研究團隊持續衝刺,讓原定兩週的作業時程,在短短5天內提前達陣,於2月24日完成公克級合成。

除了藥物外,國衛院也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合作開發新冠抗原快篩試劑,並授權技轉給尖端、台灣奈米碳素、安特羅、鼎群科技與冷泉港生技公司;也還與碁米庫斯生物科技公司共同開發新冠抗原免疫快篩檢測技術。

在疫苗方面,梁賡義分享,國衛院不像廠商鎖定單一平台,而是擬定研發四大策略,胜肽合成疫苗、DNA疫苗、重組病毒疫苗與次單位疫苗。在不同平台同步開發下,動物試驗發現DNA疫苗能誘發Th1免疫反應、產生中和抗體,更進一步發現結合DNA和次單位蛋白的疫苗效果更好,預計在今年申請臨床試驗(IND)。

「mRNA疫苗的第一步就是DNA,因此,我們也同樣具備mRNA疫苗生產的能力,而建構這項平台的背後隱藏好幾層意義,第一,我們擁有在特殊狀態下能夠緊急量產mRNA/DNA疫苗的能量;第二,mRNA平台同時也可以應用至罕病與癌症治療;第三,亦可為政府推動的委託開發及製造(CDMO)產業注入研發量能與產能。」梁賡義說。

他進一步說明,CDMO並不只是生產這麼單純,必需要有專業才能承接委託方的技術。

為了滿足未來緊急疫苗量產需求,梁賡義決定擴建原先的疫苗先導工廠,2020年4月開始籌劃「新建生物製劑廠及戰略平台資源庫計畫」,展開了總經費高達49.52億元的擴廠計畫,將在現有竹南院區的生物製劑廠旁再擴建2廠,總面積逾萬坪、是舊廠的2倍,預計2026年啟用。

為了擴廠的經費,梁賡義絞盡腦汁,向先前在陽明擔任校長時就建立起互信基礎、且關心榮陽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爭取到20億元的無條件捐款,也終於在2021年4月經國發會同意撥下經費擴廠。

梁賡義直言,「國衛院能在短時間內,數次完成藥物、快篩、疫苗的研發,都是仰賴平日所累積的研發量能,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也因此,穩定的經費支持研究更是關鍵。」


Profile:梁賡義

現職
•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    中央研究院院士
經歷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代理院長
•    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學歷 •    高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
•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統計學碩士
•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