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品牌」還是「CDMO」?層層挑戰待解

紅色供應鏈侵蝕臺灣醫材! 產業界疾呼「國產國用」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4-10-3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醫百科技董事長黃大可指出,中國醫材產業崛起十分迅速,有望5~10年內就會趕上國際,逐漸侵蝕全球市場!臺灣醫材應該要走品牌路線,而不是單純依賴CDMO。(攝影/黃佳啟)

臺灣醫材正在面臨中國紅色供應鏈的侵蝕!中國進口的醫療器材,進口值連年上升,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或許讓臺灣未來醫材市場被中國醫材強勢佔據,臺灣該如何對抗?各專家均認為應祭出保護國產政策、積極推動國產國用,培養品牌競爭力。但是醫材要落地醫院、外銷國際都還有層層關卡。本刊邀請專家為您解析各個臺廠盲點。

撰文/李林璦


根據經濟部統計2021年醫療器材業進口總值數據,臺灣從中國進口的醫療器材,進口值連年上升,從2016年進口金額1.5億美元,成長到2020年的進口金額達2.6億美元,佔比從7.6%成長至10.3%。

中國醫材挾著低價優勢強烈進軍臺灣,在2022年曾有市調公司波仕特進行「臺灣民眾醫療器材來源認知現況調查」,有近8成民眾對中國品牌持有負面印象,但是近9成5民眾並不知道臺灣醫材進口來源包含中國。

2023年1月,經濟部公告禁止中國製矽質鼻胃管進口,就是因為中國製鼻胃管與臺灣製價差近3倍,國內廠商幾乎難以競爭。

中國醫材低價競爭健保 外商品牌退出臺灣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IEK)副所長張慈映解釋,事實上,政府在醫材輸入時,已針對中國製造進行把關與限制,輸入產地為中國的醫療器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會召開審查會議,來徵詢工業局、衛福部食藥署、醫療器材相關公協會的意見,看臺灣是否有類似國產產品能使用,避免壓縮國內廠商生存空間。

根據醫材公會統計,國內2022年中國醫材產品輸入申請案70件,其中45件同意進入,25件因為國內已有業者生產,擔心影響相關製造廠商的生存,才不同意進口,並非全面攔截中國製醫材產品。

而中國手術用醫材進攻臺灣,加上健保給付調整標準過去以價量調查方式,從各大醫院購買該手術醫材的費用平均,作為下次給付標準,大量中國醫材使健保給付手術用醫材價格逐年拉低,長期下來,歐美、日本廠牌醫材無法承擔虧損就退出臺灣。

2024年7月1日,心導管電燒手術醫材「可鎖管鞘Lock Sheath」因健保價格過低,售價遠低於成本,經銷商禁不起連年虧損,宣布退出臺灣市場。

專家表示,市面上可鎖管鞘只有一種,可在電燒手術時,固定導管位置,雖然有類似器械可替代,但可負擔健保壓價、成本較低的醫材,品質就令人存疑,恐會讓執行電燒手術的醫師面臨手術困難度提高。

中國醫材低價競爭,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臺灣未來醫材市場被中國醫材強勢佔據出現危機……。

《生技醫藥條例》鼓勵醫院「國產國用」應另闢國產廠優先審查途徑

「中國醫材產業崛起十分迅速,有望5~10年內就會趕上國際,逐漸侵蝕全球市場!」醫百科技董事長黃大可指出。

中國醫療器材市場在十四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健康中國2030及2035願景目標綱要的規劃下,從過去重數量和產量逐步走向重品質和品牌,發展高階醫材,持續建立自給自足且可長久發展的醫療產業生態系,並且從政策上大規模促進醫院和其他醫療設施汰舊換新,同時導入智慧醫療相關新興醫療技術,扶植中國相關醫材廠商。

黃大可觀察,中國的低階醫材耗材價錢低、品質近年也已追上國際,早就已成為全世界廠商代工的供應商,另一方面,中國技術飛速進度,也學會了品牌銷售,加上有中國政府的「國產國用」政策支持、資金補助,財力非常雄厚,終極目標更是瞄準要打垮美國國際大廠。

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黃士維也表示,中國市場龐大,很快就可把一家公司的規模養大,公司就有資金可以投注研發、挖角更好的工程師、提升生產線品質,接著逐步傾銷全球。

面對中國醫材的紅色供應鏈競爭,臺灣如何對抗已經襲來的危機?

各專家均認為,臺灣政府必須祭出保護國產政策。

黃大可表示,臺灣醫材應該要走品牌路線,而不是單純依賴CDMO。政府應該積極推動國產國用,培養品牌競爭力,否則,難以與中國崛起的紅色供應鏈競爭。

例如,讓臺灣的醫院更有動力採用國產醫材。張慈映提到,事實上,2016年,衛福部公告在醫學中心評鑑任務指標中,增列鼓勵「採購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2021年改為《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審議通過之新興藥品及醫療器材」。

張慈映指出,在新版《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中,新增的精準醫療、數位醫療領域是醫材廠商的利基。

張慈映特別呼籲,許多廠商會認為產品還沒開始大量銷售,用不到《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中的租稅優惠而不來申請,也就不會被醫院優先考慮使用,事實上,若可先取得《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的認可,會有利於產品進入醫院落地。

另外,黃大可則建議,若要扶植臺灣廠商,加速國產國用,可在醫材取證審查時另闢國產廠商優先審查途徑,而非與國外申請廠商一同排隊審查。


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黃士維表示,臺灣廠商若要醫院國產國用,如果會過度改變醫師習慣的創新醫材,醫師接受度不高,最直接的方向,可以是將目前醫師手上每天使用的醫材「國產化」!(攝影/李林璦)

進攻醫院關鍵! 安全、品質、有效

不過,經常與臨床第一線接觸的明基醫總經理管新寶指出,醫院在採用儀器設備時最看重的還是安全、有效、以及「品牌」的信任度,是否能讓醫院提升對新產品的認識和接受程度是國產國用的一大關鍵。

張慈映表示,臨床端願意使用是國產醫材落地重要的一步,可以與醫學會共同舉辦工作坊,讓醫師體驗使用後,就比較容易切入醫院。

「臨床使用者是最重要的!沒有需求也無法銷售。」黃大可強調,醫百採取特殊商業模式──初期提供試用,後續以分潤模式簽約使用1、2年後,期望能進入醫院採購,這是由於醫院採購流程複雜且漫長,初期透過這樣的商業模式,不僅可以盡快落地臨床,也能讓雙方學習與調整,建立出最適合該醫院的模式,建立長期品牌信賴感。

「只要品質好、性價比高,臺灣醫師其實是十分接受國產產品的,國產廠商要靠自己透過提升品質、性價比來與其他廠商競爭。」黃士維指出。

但是,管新寶表示,由於醫材需要符合嚴格的國際標準和認證,臺灣有許多小型廠商目前還面臨技術和資源不足的困境。

「此外,還需要政府一方面管制國外醫材進口的同時,一方面以政策投資挹注臺灣高階醫材公司,才能讓臺廠開發更好品質、更創新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