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食品所ITIS團隊出版的《2019食品產業年鑑》指出,2018年臺灣乳酸菌膳食補充劑的市場規模高達47億新臺幣,居臺灣各種膳食補充劑之首。且臺灣國產益生菌廠商在技術、功效開發上與國際大廠有拚,葡萄王、生合生技、豐華、生展躍上國際排名列隊,有望增長外銷出口,打開藍海市場。
自2016年出版的《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一書作者:英國生物學家柯琳(Alanna Collen)說,「你的全身上下,只有百分之十是人類。你的每十個細胞中,就有九個是搭便車的冒充者。」
此後,腸道微生物的議題越來越熱門,揭示微生物對於人體的影響甚劇。
微生物體研究掀風潮
研究破萬篇
以微生物菌相(Microbiota)做為關鍵字搜尋,可發現相關期刊發表在這幾年急遽增加,在2001年前,每年發表之相關文獻低於百篇,但2010年便破千篇,近兩年更破萬篇。(參見圖一)
中國熱心腸研究院的執行長藍燦輝以媒體趨勢觀察的角度指出,過去幾年,熱門關鍵字集中在腸道菌相與各種健康議題的關聯性。
但近年來「小鼠」與「患者」關鍵字的熱度緊追直上,顯示近幾年腸道菌相研究,正處在由基礎研究邁向臨床轉譯的關鍵點。
益生菌全球8.5%年複合成長
臺灣乳酸菌市值47億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1年制訂《食品益生菌評價指南》中,將益生菌定義為「當攝入一定劑量時,能對宿主健康產生有利作用的活菌」,消費者們也開始意識到保持腸道健康的好處,同時也更加重視益生菌對腸道健康的影響。
國際益生菌協會(International Probiotics Association, IPA)指出,全球益生菌補充劑市值從2007年到2022年之間估計成長了283.6%。
全球權威市場調查平台Research and Markets的報告也指出,2018年全球益生菌市值約80.8億新臺幣(2.68億美元),估計到2023年將達到121.2億新臺幣(4.02億美元),從2018年到2023年,全球益生菌市場將以8.5%的年複合成長率增長。
全球益生菌市場在快速成長的同時,臺灣的益生菌市場同樣也蓬勃發展,並不缺席!
根據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ITIS團隊出版的《2019食品產業年鑑》指出,2018年臺灣乳酸菌膳食補充劑的市場規模高達47億新臺幣,居臺灣各種膳食補充劑之首。
國際市調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參見圖二),臺灣2013年至2017年益生菌膳食補充劑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7.1%,隨著微生物體學的研究風潮,估計在2017年到2021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7.7%,市場規模將突破60億新臺幣。
ITIS研究團隊指出,觀察全球益生菌膳食補充品廠商的市佔分布,市佔第一廠商為P&G,主要布局於北美市場,第二為賽諾菲(Sanofi),主要布局於西歐地區,第三為大正製藥,主要布局為亞洲;臺灣的葡萄王生技銷售額全球排名第七,擠進全球前十大益生菌膳食補充品廠商。
另外,生合生物科技雖沒有自有品牌,但為亞洲前三大益生菌原料供應商。而在2019年Research and Markets的報告中,晟德集團旗下的豐華生技也躍居為全球10大益生菌領導企業之一,並為該調查報告中唯一亞洲區代表,可見臺灣的益生菌廠商在國際上不僅占有一席之地且表現不俗。.
自產自用
本土益生菌更適合國人
根據《2019食品產業年鑑》中指出,國內的保健食品原料來源集中於微生物(參見圖三),並在2019年5月的調查中顯示,國內超過八成的保健營養食品業者皆認為,隨著全球人體微生物組的研究及發現,可能改變未來保健食品的市場。
益生菌銷售額排名全球第七的葡萄王,總經理陳勁初指出,臺灣的保健食品原料大多是進口後再進行重新製劑,不僅在技術難有突破,各家廠商之間難做出差異化,加上廠商間的削價競爭與定量標示不清,容易出現所謂「概念性添加」的產品,在市場上魚目混珠,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
但臺灣益生菌廠商許多投入超過20年研發,不但在發酵技術、菌種篩選、包覆技術等均具有一定基礎,完全不輸國外大廠。
臺灣大學教授潘子明也指出,國外的菌種其實不一定適合東方人,因為每個區域生活習慣與飲食完全不同,腸道中會形成不同的菌叢。
陳勁初則從銷售角度分析指出,國產益生菌免去了倉儲、運送、關稅等成本,雖然在最終售價或許與進口益生菌產品售價不相上下,但由於國產成本比進口低,廠商在劑量上更捨得添加,真材實料能使效果更好。
生展生技董事長陳威仁說,「技術就是價值所在。」,生達醫藥集團下的生展生技擁有臺灣第一張芽孢乳酸菌西藥指示用藥(OTC)藥證,以製藥的精神來製作益生菌。
陳威仁同時表示,益生菌的劑型十分重要,與消費者體驗息息相關,藥廠出身的生展會進行溶離、崩散、吸收等試驗,不僅可讓益生菌的衰敗率降到最低,也讓益生菌顆粒劑在消費者口中的口感更好。
陳威仁指出,由於生展有藥廠背景,臨床試驗、功效性認證、製劑的技術對生展來說均已具備且發展完善,因此,篩選出來的菌株,存活性高且功效很廣。
臺灣研發實力驚人
本土益生菌開枝散葉
益生菌一開始標榜可改善消化、增強免疫力、調整代謝能力,2013年依循著科學研究發展出精神益生菌,益生菌也逐漸朝向功能導向的方向發展。
臺灣在特殊功能性益生菌菌株上的研發也非常多元。除了最直接改善腸胃道功能外,景岳生技最早的創辦人、現任高雄安禾診所醫師及臺中政禾診所院長許庭源(原名為許清祥),從臺灣的健康嬰兒腸道中篩選出的益生菌菌種――副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具有調節過敏免疫反應的功效。
2002年,發現現在市面上所熟知的LP33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33),可透過降低過敏患者血清中的IgE值,並增加INF-γ濃度來幫助調整身體免疫系統反應,達到抑制過敏疾病的效果;2011年透過ELISPOT(酶聯免疫斑點法)技術篩選,又找出適合東方人服用的抗過敏菌株LPBRAP01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BRAP-01)。
2017年,同團隊核心成員針對空氣污染研究開發的特殊菌種,承襲Lactobacillus paracasei (簡稱LP菌)原有特性外,另可減少空污對於呼吸道發炎反應的效果。
而市面上十分火紅的「娘家益生菌」,為臺大生技系潘子明名譽教授研究團隊,同樣從臺灣嬰兒消化道分離出本土乳酸菌副乾酪乳酸桿菌副乾酪亞種(L.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 NTU 101),並歷經18年研發此單一菌株的多種功效,包括具有良好之抗氧化、抗發炎、保護胃黏膜、調節免疫、調節血壓與血脂、預防骨質疏鬆、改善高血壓所引發之中風等活性,發表相關論文逾50篇。
近期,更在結直腸癌動物試驗上發現,NTU101發酵產物與化療藥物合併使用可減緩化療藥物造成的副作用,並且能輔助化療藥物抑制癌細胞增殖,降低化療藥物之使用濃度,獲選為國際期刊《Food & Function》2019年12月號的封面故事。
葡萄王亦致力於開發臺灣本土菌株,2019年4月,從臺灣健康新生兒腸道中分離出的L. paracasei GKS6,以益生菌專利「用於改善代謝症候群之新穎性益生菌-GKS6」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牌獎,並在2019年12月,以含有胚芽乳酸桿菌 L. plantarum GKM3和L. paracasei GKS6組合之專利,獲得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金獎與特別獎,標榜該乳酸桿菌屬與其醫藥組合物及可食用組合物,可用於治療、預防或改善骨質疾病的用途。
陽明大學蔡英傑教授領軍的益福生醫,旗下之精神益生菌PS128™更曾於2018年獲得素有保健食品界奧斯卡之稱的「亞洲營養素大獎(Nutra Ingredients-Asia Awards)」年度最佳益生菌產品」。
蔡英傑開發的PS128為從客家福菜中篩選出來的植物乳酸桿菌植物亞種(L. plantarum subsp.plantarum),該菌在母子分離的動物模型與帕金森氏症的動物模型中,均顯示可平衡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多巴胺及血清素的含量,使大腦黑質中導致帕金森氏症的致病根源α-synuclein顯著減少,且在憂鬱、焦慮、運動行為試驗中有顯著的改善。
目前,PS128已取得中、臺、日、美、歐、韓等多國專利,範圍包括菌株及其用於預防或治療憂鬱、腸躁症及功能性腸胃失調等,並在31個國家販售。蔡英傑表示,PS128現在持續進行自閉症、妥瑞症、帕金森氏症、睡眠失調與鐵人三項選手運動表現等人體臨床試驗。
2019年夏天,益福生醫進一步推出副乾酪乳桿菌PS23(L. paracasei 23)抗老益生菌,其利用老化小鼠模式進行一系列抗老化試驗,發現對提高腦部多巴胺濃度、血清素濃度與血中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有助益,同時也在行為試驗提升了老化小鼠的記憶學習能力,也看到能延緩肌肉量減少,增強肌力與活動力。
潘子明認為要讓益生菌產業走出臺灣被國際上承認,以現在趨勢來看,進入到人體試驗是不可避免的。( 攝影 / 巫芝岳 )
產業升級進軍國際
科學研究、人體試驗將成趨勢
臺灣在開發本土益生菌的功能性上的研發實力驚人,面臨「益生菌2.0」世代來臨,潘子明強調,「首購可以靠廣告、行銷,但回購就是要靠功效。」
因此,研究一定要夠深、夠廣,要將各種面向都納入考量。但除了在臺灣販售外,更要放眼國際,「而要走出臺灣被國際上承認,以現在趨勢來看,進入到人體試驗是不可避免的。」
蔡英傑也表示,精神益生菌這類新穎性的產品,一開始要推向市場並不容易,「靠著動物試驗和人體試驗的文獻發表與專利佈局,並到處參加學術研討會、商業展覽等,才慢慢打開國際市場。」
陳勁初認為,只要能在創新的功效性市場中做到第一、第二名,每種功效都可以成為一個藍海市場,但若只是跟隨風潮做相同市場,能見度會不高。
年營收已經突破10億的生展,董事長陳威仁也指出,臺灣以往原料都是國外進口,但隨著業者致力創造產品獨特性、新穎性,逐漸讓臺灣提升到原料廠並有機會外銷出口,這將是臺灣產業升級的契機。
生技小辭典–
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
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 一詞是由TG Dian 和JF Cryan 於2013 年提出,定義為能夠影響大腦狀態的益生菌或益生質。
細數全球微生物體計畫
早在2008 年,美國就啟動了人類微生物組群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總共投入了34 億5000 萬新臺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於2012 完成了為期5 年的人類微生物體計畫第一階段研究,並於2013 年至2016 年完成第二階段的計畫。
全球各國亦紛紛投入其中,歐盟同樣於2008 年啟動MetaHIT,由來自8 個國家的學術界及產業界一同進行該計畫,估計共投入9 億3,000 萬新臺幣。
除此之外,尚有加拿大的Canadian Microbiome Initiative、日本的Human MetaGenome Consortium、法國的MicroObes、中國的Meta-GUT、新加坡的HumanGastric Microbiome 與澳洲的Australian Urogenital MicrobiomeConsortium,國際上共約有8 個研究人類微生物體的計畫。
這些大量的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菌群組成不僅僅是影響消化健康,也影響免疫系統、新陳代謝、情緒、心臟、肝臟和其他器官系統,與整體健康、認知功能甚至是與運動表現均有關聯。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