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細胞治療成患者新「膝」望

亞東張至宏打造最先進、完備軟骨再生醫學中心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04-19
張至宏為台灣再生醫學會的現任理事長,同時擔任亞東醫院研究副院長,是引領臺灣再生醫學發展的代表性醫師學者之一。

張至宏為現任亞東醫院研究副院長、台灣再生醫學會理事長,身為骨科醫師的他在林峯輝、劉華昌兩位前輩引領下,自博士班開始即專研膝關節軟骨缺損、退化性關節炎兩大盛行骨科疾病,提出不需要人工關節置換,也能讓患者重拾行動能力的再生醫療解方,以專業致力帶領亞東醫院成為全臺最先進、完備的軟骨再生醫學中心。

撰文/吳培安 攝影/羅翊方


生物醫學不僅為臺灣生技醫藥產業注入活水,也成為新一代醫師學者大展身手的領域。其中,臺灣最早成立的細胞學會—台灣再生醫學會的現任理事長,同時也是亞東醫院研究副院長的張至宏,為引領臺灣再生醫學發展的代表性醫師學者之一。

張至宏擅長的臨床專科為骨科,主治項目除了骨折外傷、骨質疏鬆症,更特別著重在各類關節疾病,例如肘關節僵化、各式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以及膝關節軟骨再生、膝關節/肩關節之玻尿酸注射、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注射等,此外也涉略手術機器人、導航系統輔助關節置換,以及骨水泥的生物材料研發。

再生醫學方面,他早在博士班時期就完成軟骨缺損(Cartilage Deficiency)的臨床前動物試驗,也持續和國內再生醫學業者、學者合作執行多項人體實驗研究。《特管辦法》通過後,近期張至宏也主導亞東醫院與艾默生醫合作,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的細胞治療案及臨床試驗。

對張至宏來說,從骨科治療跨到再生醫學,似乎是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一條路,因為,骨科治療使用到許多組織工程的生物材料,其中也包含了以細胞修復受損組織的再生醫學,兩者的發展趨勢可說是息息相關。

張至宏表示,雖然現在針對軟骨缺損已經有許多外科手術,可以「挖東牆補西牆」、移植其它健康部位的軟骨填補,但如果遇到軟骨缺損病灶過大、或是全面性受損的退化性關節炎便束手無策。雖然,也可以用置換人工關節來治療,但人工關節使用約20年往往需要再換新,造成患者的負擔,因此,骨關節疾病的再生醫療可說是勢在必行的重要趨勢。

師承劉華昌、林峯輝 潛心軟骨再生研究20年

張至宏的細胞治療研究之途,始於2000年。原本張至宏是臺大醫院骨科的住院醫師,後來因為臺大醫院和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簽訂合作計畫,當時的臺大醫院副院長朱樹勳自請調派亞東醫院擔任院長,因此,他便隨著朱院長,成為首批從臺大來到亞東的醫師。

雖然離開臺大,張至宏精益求精的熱情並未減弱,於是他在朱樹勳副董事長推薦下考取了臺大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向組織工程學專家林峯輝前所長(現任職於國衛院),以及資深骨科研究型醫師劉華昌教授(現已退休至臺安醫院)拜師。當時,他們建議張至宏的研究題目,就是軟骨的修復再生。

張至宏回想:「林峯輝老師跟我說,相較於當時已經有很多研究、也不見得要用到再生醫學的硬骨再生,國外最早的軟骨再生研究在1994年就發表了(見生醫小百科),但當時國內卻沒有什麼人研究,於是,我和兩位老師就成為了國內第一組軟骨再生的研究團隊。」

在劉華昌的指導下,張至宏在博士班利用骨髓幹細胞(BMSC)加上膠原蛋白支架,培養出有形狀的軟骨來修復膝軟骨缺損,執行了將近60頭豬的動物實驗,並完成4篇生物材料和軟骨組織工程論文發表。

2008年,張至宏和劉華昌一起申請了科技部人體科研計畫,攜手工研院的GTP等級細胞培養團隊合作,將軟骨再生修復移植物,施行在12位臨床患者身上,充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