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登錄少、難做試驗、健保財務窘迫

臺灣罕病生態系困境 專家盼跨界合作尋解方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3-01-16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近期報導, 對罕病照護而言,一大關鍵仍是「藥品的可取得性」。( 攝影/ 李林璦)

臺灣在成為全球第5個訂定罕見疾病法規的國家後,雖病人權益一度名列前茅,國內也不乏廠商投入罕藥研發。然而事實上,臺灣罕病治療環境生態系長年面臨病人登錄少,因而難吸引外廠前來進行試驗,以及健保逐年財務窘迫而壓縮罕病預算等困境,急需尋求解方……

撰文/巫芝岳


據罕見疾病基金會統計,目前臺灣已有95種藥物通過罕藥認定,其中61種藥物獲得健保給付,在國內認定的240種罕見疾病中,相當於有37種罕病「有健保藥物可醫」。

罕病市場雖龐大、吸引國內外廠商投入研發,國內《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立法也將屆23年,多年來奠定了臺灣罕病病人權益的基礎。然而,至今罕病療法的臨床開發和用藥可近性,各界卻仍認為相當缺乏。

近年,罕病基金會與許多業者多次對外表示,2013年實施二代健保後,罕藥通過健保給付的數量逐年變少,擔心病人權益日漸萎縮。

臺灣罕病產業的整體生態系,究竟面臨哪些困境?來自產業、學界、醫界、病友協會和政府的專家,又該如何突破呢?


病人登錄少 臺灣臨床研發、試驗尤為困難


「從臨床醫學的訓練來看,罕見疾病因為『罕』,本來就是我們所知甚少的,」台灣罕見疾病研究暨照護學會理事長,也是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的劉青山進一步表示,「在國內醫學教育中,只有兒童遺傳及新陳代謝科才特別有罕病的訓練,或是由於60~70%的罕病與神經相關,因此,神經科也會有相關訓練,除此之外,其實即便罕病診斷對現代醫學而言已不再困難,但在臨床治療、照護上仍舊有所侷限。」

美國醫療機構Summit Health 202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即提到,「患病人數少」本身是罕病最大的挑戰之一,由於不像一般常見疾病或慢性病,已累積龐大數據來支持其療法研發與照護,因此,對於這些症狀可能因人而異的疾病,研究人員很難徹底理解。

除了療法開發不容易外,病人數少也是臨床試驗上相當大的挑戰。尤其在臺灣,恐因為病人評估、登錄上的問題,而更為受限。

劉青山表示,以臺灣而言,罕病臨床試驗多集中在臺大、榮總等醫院進行,但相較於癌症或其他慢性病,數量極少。

「對罕病患者而言,與其都無藥可用,他們通常很期待加入臨床試驗;不過,全世界罕病藥物的一期和二期臨床試驗,大多都在國外進行,臺灣患者更不容易參與得到。」

劉青山說明,其中一項原因,是國內對病人量的的評估仍不完全,「我們的登錄系統都規定要有症狀才可登錄,但有些病人不見得有症狀,或是症狀仍相當初期,就不見得能被列入。」

此外,也有些人或家屬因為隱私或其他因素而不願意出面登錄,所以,當國外藥廠想了解臺灣某種罕病有多少病人數時,我們往往會因為個案不足,而較難吸引外廠前來進行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