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超音波製「磷脂質微脂體」仿凋亡細胞

水試所把一公斤10元鯖魚頭 變身抗發炎新品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3-04-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水產加工組高翊峰副研究員表示,團隊開發鯖魚頭磷脂質微脂體,能緩解發炎反應、促進組織修復。(攝影/彭梓涵)

農委會水試所以臺灣大宗漁穫――鯖魚的加工剩餘資材為原料,開發出帶有磷脂醯絲胺酸的磷脂質微脂體,在動物實驗中證明具有緩解發炎反應、促進組織修復的功效。近期,水試所透過與新光醫院合作,以體外實驗驗證微脂體在人體免疫細胞的免疫調節功效,並與多所大學合作開發更多臨床應用,有望把成本1公斤不到10元的鯖魚頭,發展為每公斤上萬元的保健品素材。

撰文/劉馨香


魚油富含的兩大類Omega-3不飽和脂肪酸――DHA和EPA,在多種研究中證實能降低血脂、減少血栓、維持心血管健康,也能保護腦部與眼睛,以及減輕發炎性疾病、減少脂肪肝等。

要從天然食材補充Omega-3,受到眾多營養師推薦的便是鯖魚,牠不僅在EPA和DHA含量上名列前茅,也富含維生素B群和D群,以及鐵、鈣、磷、鈉、鉀等多種礦物質。

幸運的是,位處亞熱帶海域、東部有黑潮洋流經過的臺灣,擁有資源豐富的鯖魚漁場。隨著捕撈技術進步,臺灣鯖魚年產量曾高達9萬公噸,是臺灣近海漁業經濟的最重要魚種。只是,近年漁業資源枯竭,年產量約落在5至6萬公噸。

若來到全臺發展鯖魚漁業最早、運銷拍賣制度最完善的宜蘭南方澳,每年還有熱鬧的「南方澳鯖魚節」登場,大夥可以參加市集、特展、表演、闖關遊戲等一系列活動,順道瞭解漁業文化、海洋保育與永續經營的概念。

「臺灣鯖魚大多用於加工製成罐頭食品,或經醃漬與風乾成為一夜干,工廠會剩餘很多的魚頭、魚內臟等。」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水產加工組高翊峰副研究員指出。

因此,在漁穫量日益減少的危機中,若能將魚的價值充分利用,不僅能為臺灣漁業再創經濟價值,也是珍惜地球資源的永續之道。

致力於水產多元加值應用的水試所,就透過剩餘的鯖魚頭為原料,開發出帶有「磷脂醯絲胺酸(Phosphatidylserine, PS)」的磷脂質微脂體,能模擬凋亡細胞、吸引免疫細胞吞噬,進而啟動身體的修復機制。

這項微脂體成果榮獲2021國家農業科學獎肯定,也已經在動物實驗與人體免疫細胞體外實驗證實,能帶來緩解發炎反應、促進組織修復的好處,相當有潛力成為新一代保健素材,應用在預防醫學或臨床營養學。

父親受發炎慢性病所苦 盼開發水產機能性成分

高翊峰談起研究背後的心路歷程,神情有些落寞,「於公,我希望為臺灣的水產品創造價值,於私,其實我想要幫助我爸爸。」

這項研究起始於約十年前,高翊峰一邊在水試所工作,一邊至臺大動物科學技術研究所進修博士學位,在陳億乘教授指導下開始研究磷脂質。

高翊峰表示,當時他的父親已經罹患糖尿病,飽受發炎相關的慢性病所苦。

「我原先不懂糖尿病,在讀博班時,才理解原來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是被人體自己的免疫細胞所破壞的。而爸爸的牙齒鬆動、脫落,也是由於發炎,巨噬細胞分化為蝕骨細胞,侵蝕了齒槽骨所造成。」

「除此之外,爸爸的失智現象也愈來愈嚴重,容易忘東忘西,最終連我的名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