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再生醫療雙法再度闖關前夕,極具標誌性的《特管辦法》也迎來了上路5週年,達成已核准案件共248件、58家醫院、24家生技業者參與的里程碑。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將在下半年公布組織修復應用的初步成效報告,本刊也解析目前上市櫃/興櫃的9家細胞治療公司的市值與營收,帶您了解特管辦法對產業界的助益。
撰文/吳培安
自衛福部醫事司於2018年9月透過《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正面表列6大類細胞之自體使用、風險性低的細胞治療項目,迄今已滿5週年。
根據衛福部醫事司於會議中透露之最新數據,截至今年7月底,全臺灣共有112家醫療機構,共申請了455件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畫,其中醫院(78家)申請案件數為409件,診所(34家)申請案件數為46件,目前已核准案件共248件。
248件計畫中,有201件仍在執行。6大類細胞之中,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為大宗,共137件;其他細胞種類由多至少,依序為自體脂肪幹細胞(40件)、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10件)、自體軟骨細胞(10件)、自體纖維母細胞移植(4件)、自體CD34+篩選周邊血幹細胞(0件)。
註:目前特管辦法開放診所申請的治療計畫,僅有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慢性或滿六週未癒合之困難傷口、大面積燒傷或皮膚創傷受損、皮下及軟組織缺損,以及以自體纖維母細胞治療皮膚缺陷(皺紋、凹洞及疤痕填補修復),且診所必須通過醫策會的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才能向衛福部申請。
截至2023年4月,全臺灣已有58家醫院及診所獲得特管辦法核准施作,全臺20家醫學中心皆參與其中,除了苗栗、南投、宜蘭、臺東外,各縣市轄內皆有醫院執行細胞治療計畫。本刊也統計,共有24家生技公司作為細胞製備場所與醫院合作中。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產業發展處處長劉韋博表示,在特管辦法有限度開放細胞治療之後,不僅是讓民眾對細胞治療的認識得以提升,無論是醫療機構或廠商,也都能有機會實踐(Practice)細胞治療,讓製造過程越來越穩定。
此外,整個過程也受到主管單位的稽核和審查。劉韋博表示,特管辦法先開放過去已有臨床基礎顯示低風險的6大項細胞治療,在有限度的範圍內運作,患者的安全和技術的療效在過程中被監管著,最終希望能夠藉此收斂出一個可能有效的適應症或患者族群,再銜接到正規的臨床試驗,加速產品的驗證。
正如近幾年BTC會議中經常被提及的法規鬆綁解決方案——沙盒(Sand-Box)試行機制,劉韋博說:「其實特管辦法的框架,何嘗就不就是一種再生醫療的沙盒?」
膝關節有望! 衛福部下半年公布 特管辦法組織修復成效報告
自特管辦法核准施行的第一案在2019年5月通過,迄今已過4年半。
今年8月,衛福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在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主辦的「精準健康法制研討會」中首度鬆口,表示正在統計目前《特管辦法》細胞治療的成效數據,且組織修復應用已經看見成效,預計在下半年就會公布相關報告。
在收案人數上,脂肪幹細胞治療已收案72人、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已收案77人、軟骨細胞治療已收案60人、纖維母細胞治療已收案7人。目前在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膝軟骨缺損方面,成果可能是最積極的。
第一類是利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在可評估療效病人30位、平均追蹤217天的結果,顯示患者膝蓋兩側疼痛指數平均減少約六成,且膝關節功能評估量表顯示有進步,幅度約為三到七成。
第二類是利用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在可評估療效病人23位、平均追蹤398天的結果,顯示患者膝蓋兩側疼痛指數平均減少約六成,且膝關節功能評估量表顯示有進步,幅度約為七成。
第三類則是利用自體軟骨細胞,治療膝關節軟骨缺損。在可評估療效病人56位、平均追蹤482天的結果,顯示患者膝蓋兩側疼痛指數平均減少約六成到七成,且膝關節功能評估量表顯示有進步,幅度約為三到六成。
除了膝蓋退化外,其他兩類細胞治療雖然目前可評估人數則較少,但也公布了初步數據。
以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方面,在可評估療效病人7位、平均追蹤276天的研究中,觀察到患者運動功能增加約一成,輕觸覺增加約兩成,針刺覺減少一成;此外,有1人脊髓損傷程度從A級的完全損傷,進步到B級的不完全損傷,但只殘存感覺功能。
另一類是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慢性或滿六週未癒合傷口,可評估療效病人10位、平均追蹤247天。結果觀察到,治療前傷口面積平均為16.96 cm2,在併用清創手術及局部敷料等治療方式下,傷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