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攬才是否必要?醫療/長照何時產業化?

8年執政業界「有感」 業者盼生醫產業新政速實行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4-05-27
張鴻仁認為,綜觀這8年來,國際局勢落在利於臺灣的時局上,也成為生醫產業的重要機遇。(攝影/李林璦)

對於過往8年政府在推動生醫產業的成績,業者和專家們不吝給出肯定;但面對仍無法產業化經營的醫療和長照服務,以及國際攬才、「絕對民主」帶來的問題等,業者們都期盼賴政府能給出解方,進而兌現「健康臺灣」願景。

撰文/巫芝岳


「回顧過去8年的生醫產業政策,我們還是希望給政府肯定,做得好的部分持續推動,做不好的部分就改變得更好吧!」這是本刊這次專題採訪中,半數以上受訪者說的第一句話。

「綜觀這8年來,國際局勢其實正落在非常有利於臺灣的時局上,」前健保局總經理/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鴻仁說,「2016~2020年碰上中美斷鏈、臺商回流,原先位於海外的大量資本都回到臺灣,加上2019年底從中國爆發新冠肺炎,蔡政府也讓國內防疫得當,並度過海峽局勢緊張的危機,臺灣整體國運可說扶搖直上!」

這樣的局勢,對於最需要大量資本支持創新的生醫產業,或許是個恰如久旱逢甘霖的機遇!

《生技醫藥條例》延長 健保改革終見曙光?

5月8日,即將卸任的蔡政府行政院,在其官網公告了從「5+2產業創新–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至「六大核心戰略推動方案‒臺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以來的成果簡述:包括產業的增長、法規修訂和立法、園區設置、生醫資料庫整合、防疫科技,和數位/智慧科技導入生醫產業等等。

截至今年3月,累計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資格審定生技醫藥公司共有203家、509項產品(其中83項已上市)。

對這些公司而言,原《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上路13年後修定,納入再生醫療、精準醫療及數位醫療,以及CDMO等公司,且優惠將再延十年,無疑是政府對生醫產業表示支持的重點作為之一。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TRPMA)對本刊表示,確實從政府過往8年的政策,感受到其對生技產業的支持。尤其在2023年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上任後,過往改革窒礙難行的健保署,也釋出多項革命性的改革策略,例如:新藥平行送審、鼓勵臺灣製造、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健保等。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生醫產業主持會計師游淑芬也表示,《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的獎勵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果。

但她也指出:「尚有可以改進法規與執行落差之處,例如業者反映不論研發型生技醫藥公司或CDMO公司,皆有成立需在一定年限之內的規定,致使許多業者需要成立新公司方可適用優惠。」

游淑芬也表示,另一方面,比起大量代工,許多CDMO業者可能傾向發展高技術門檻但小量規模的利基CDMO。

現行法規CDMO公司資格認定需設備投資一億新臺幣標準下,可能讓一些高技術含量業者無法達成,建議可以適度放寬年限規定與資格認定之實際審查標準,讓更多業者可以受惠。

「吸引外商投資臺灣」業者最不滿! 盼創更多外資合作成功案例

除了法規外,本刊本次「臺灣生醫產業政策8年大回顧」產業意見調查結果中,業者對資金募集相關政策不滿的情況也相對明顯,並以「吸引世界百大生醫公司投資臺灣」為最不滿意的政策。

游淑芬對此指出,事實上,政府民間共同努力下已有一些成果,如:外資企業來臺申請上市櫃方面,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