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篇】 癌藥基金、再生雙法、國際供應鏈重組契機

藥品、再生醫療業者 盼政策協力掌握先機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4-05-27
TRPMA表示非常認同癌症新藥基金的推動。圖為TRPMA理事長蔡正弘。(圖/本刊資料中心)

「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再生雙法」,到中美脫鉤帶來藥品供應鏈契機,是新政府上任後立刻面對的重要產業事件。專家們對這些契機有何看法?政策又能如何協助國內醫藥產業把握先機?

撰文/巫芝岳


癌症長年佔據臺灣十大死因之首,賴清德於「健康臺灣」政見中,提出「2030年前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

這是個連賴清德自己也坦言是相當嚴峻的目標,不少醫界聲音也表示,是非常不容易的挑戰

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也於《聯合報》專欄中表示:「每種癌症的成因及治療差異甚大,這些都需要結合基礎研究、公衛、法規、醫療及保險多管齊下,訂定癌症國家政策,而不該以死亡率的降低為目標訂定。」

即使如此,賴政府已經提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作為朝向「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具體推手,也是賴政府在目前所提出的生醫產業利多政見中,最直接、有望能一解過往受制健保總額有限、新藥難以落地問題的解套方法。

癌症新藥基金推動在即 財源未定、「百億」真的夠嗎?

對於「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本刊也透過這次問卷進行產業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大家對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的政策多半表示認同,但預期該政策有助產業發展的程度相對較低。

(編按:填答者對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政策認同度為3.36分;預期有助產業發展程度平均為3.33分。 [依五分法,非常認同5分、認同4分、尚可3分、不認同2分、非常不認同1分。] )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TRPMA)表示,非常認同癌症新藥基金的推動,這項作法對產業應有正面效益,因為多少能增進臺灣研發的產品,先在國內落地使用的機會。

不過,亦有多位專家認為,由於目前臺灣醫藥產業還是偏好外商藥物,加上目前許多癌症新藥都來自外商藥廠,因此短期內,這項政策對國內生醫產業的幫助很有限。

今年5月3日,第二屆立法院厚生會「提升臺灣癌症新藥可近性委員會」也正式成立,並對這項政策做出「先撥款、再立法」的共識。但「百億」究竟該從何而來?仍無定論。據目前專家公開資訊,可能透過推出全新專法、修訂《癌症防治法》,或者是以行政命令從公務預算撥款,總之,就是盡可能不動到健保總額。

對於癌症新藥基金推動,前健保局總經理/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鴻仁表示,這筆預算政府應無論如何都需要撥出來,甚至「百億」恐怕還不夠,「光一個治療肺癌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激酶抑制劑標靶藥,若要讓臺灣所有適用的病人都能用到,恐怕就不止100億新臺幣了。」

不過,張鴻仁補充,若是以「因納入健保而能讓使用量大增」的條件和藥廠協商,也能再爭取到折扣。「然而,健保最終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需要到『千億』新臺幣預算程度的,這點政府遲早還是該面對。」張鴻仁嚴肅表示。


健保改革助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