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免標定!《Nature》子刊:創新光感技術揭開TLR訊號傳導機制
科學新知
NEW
DeepMind公開AlphaFold3底層程式碼 供非商業用途使用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突破腫瘤微環境!抑制乳酸助T細胞重獲活力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療法再突破 首個利用非病毒RNA基因傳遞的CAR-T19細胞療法
2018-09-14/
記者 李林璦
日前(6),賓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首個使用非病毒RNA基因感染的CAR-T19細胞免疫療法針對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進行治療,結果優良,可做為未來進一步治療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的立基。其結果發表於《血液》。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組織內含有惡性多核巨核細胞的Reed-Sternberg(R-S)細胞,ReedSternberg細胞是一種缺乏CD19的B細胞,但在循環...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裝載胰腺細胞的特洛伊木馬 透過皮膚注射逆轉一型糖尿病小鼠
2018-09-12/
記者 彭梓涵
由普渡大學(PurdueUniversity)與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ndiana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合作開發新的微創細胞治療,利用膠原蛋白與胰腺細胞混合,透過皮膚注射,成功使第1型糖尿病小鼠在24小時內逆轉並維持胰島素表現至少90天。相關研究日前已發表於《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EndocrinologyandMetabolism》...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JACC》試管嬰兒可能存在 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8-09-11/
記者 彭梓涵
瑞士伯爾尼醫學大學(UniversityHospitalinBern)研究報告指出,透過輔助生殖技術懷孕的兒童可能存在動脈高血壓,以及其他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目前臨床結果證實輔助生殖技術懷孕的兒童高血率比自然懷孕的兒童高六倍,但還不清楚隨著年齡增長後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相關研究日前已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上。1978年開發的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reproductivetech...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TB
new drug
《The Lancet》肺結核新藥改寫20年來多重抗藥性肺結核治療方式
2018-09-10/
記者 薛瀹熢
根據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健康研究中心(McGillUniversityHealthCentre,RI-MUHC)的DickMenzies博士率領的研究,幾種新藥物被發現比傳統藥物要能更高效的對抗多重抗藥性肺結核(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TB),此一發現改寫了全球肺結核治療指南,研究結果也在近日(7號)發表於醫學期刊《TheLancet》。肺結核是全...
科學新知
Antibody
科學要聞
CAR-T cells
《BMJ: Gut》細胞免疫療法的新技術帶來根治胰臟癌的曙光
2018-09-08/
記者 薛瀹熢
來自新南威爾辛大學(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UNSW)的醫學研究者利用了”教育”過的殺手細胞(CAR-Tcells),帶來關於胰臟癌治療的新突破。UNSW與加州生物醫學研究所(CALIBR)最近展示了一項關於胰臟癌細胞免疫療法的成果。在老鼠中的研究結果顯示,新方法可以完全將老鼠中的癌細胞消滅,就連已轉移到肝臟與肺臟的癌細胞也不例外。這項研究結果近...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Science》科學家利用光遺傳學分析 癌症突變的生長訊號
2018-09-07/
記者 彭梓涵
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anFrancisco,UCSF)的研究人員的研究顯示,利用光的脈衝(pulsesofligh)控制Ras/Erk訊號,可快速讀出所產生的基因組活性,進一步證實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基因突變可能透過細胞對關鍵生長訊號的感知來驅使腫瘤形成。相關研究日前已發表於《Science》期刊上。健康細胞依賴於中心Ras/Erk生長訊號傳導途徑(也稱為Ras/MAPK途徑)來進...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大發現!《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抗生素抗藥性竟和政府施政有關!?
2018-09-07/
記者 李林璦
日前,澳洲國立大學(The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教授指出就算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也無法控制抗生素抗藥性!由於抗藥性的產生的關鍵在於抗藥性基因與抗藥性菌株的傳播,此研究結果發表於《TheLancetPlanetaryHealth》。 對於各國來說,抗生素耐藥性已成為重大議題,具抗藥性的細菌傳播,造成具大的臨床和經濟負擔。最初,確實是因為濫用抗生素而導致抗生素抗藥性的問...
科學新知
Science
科學要聞
細胞凋亡
《Science》細胞中的死亡波
2018-09-06/
記者 薛瀹熢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的XianruiCheng及JamesFerrell近期在《Science》發表關於細胞凋亡訊息傳播的新發現。他們表示,細胞凋亡訊息可以透過觸發波傳遞,這樣的傳遞不論在速度或強度上都不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弱。每天,你的身體裡有500億個細胞自願死去。雖然這對你來說可能是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不過這個被科學家稱之為細胞凋亡的過程,對你身體的健康可說是...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Science Advances》:熬夜讓肥胖找上門!?
2018-09-05/
記者 李林璦
日前,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減少睡眠會使體重增加和人體瘦體組織減少,比較失眠一整夜與完整睡眠者其脂肪組織與骨骼肌的基因組成與生理改變,發現失眠會改變脂肪組織中基因組DNA甲基化,形成類似肥胖或糖尿病的基因表現形式。其研究結果發表於《ScienceAdvances》。 先前研究就發現,長期失眠與許多慢性代謝疾病有關,例如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即使只是幾天睡眠...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ucleic Acids Research》實際編碼蛋白質的基因數 可能比我們所知道的少20%
2018-09-03/
記者 薛瀹熢
來自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新研究指出,從三組資料庫比對時發現,從前被歸類能編譯蛋白質的基因可能有高達20%實際上並未被編碼(non-coding)或為被廢棄的假基因(pseudogenes),科學家也認為人類基因組大小的縮減可能對生物醫藥領域產生重大影響。此研究日前已發表於《NucleicAcidsResearch》。能夠製造蛋白質的基因數量與鑑定對各種領域包含癌症及心血管等疾病的研...
科學新知
免疫療法
AI
科學要聞
《The Lancet Oncology》使用AI將可預測免疫療法的反應
2018-09-03/
記者 彭梓涵
來自多個領域合作的一項新研究證實,利用人工智能(AI)可以處理醫學圖像以了解生物學和臨床訊息。通過設計算法並將其開發用於分析CT掃描圖像,研究人員創建一套放射學特徵,定義了腫瘤的淋巴細胞浸潤水平,提供了患者免疫治療功效的預測評分。相關研究日前已發表在《TheLancetOncology》期刊上。眾所周知,腫瘤環境的免疫學是高度多樣化的治療領,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標記可以準確的識別那些對抗PD-1/P...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十字花科I3C 可抗發炎 預防腸癌
2018-09-02/
記者 李林璦
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FrancisCrickInstitute)為生物醫學研究機構,研究人員發現十字花科蔬菜消化後於腸道釋放吲哚-3-甲醇(indole-3-carbinol,I3C)可活化腸道中環境靈敏感受器-芳香烴受體(Arylhydrocarbonreceptor,AhR)可抗發炎,並可能具有預防腸癌的作用。研究結果已發表於《Immunity》。 AhR是負責傳遞訊號給...
第一頁
上一頁
117
118
119
120
121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