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哈佛余坤興領軍開發「通用型」數位病理AI診斷癌症
科學新知
NEW
《NEJM》諾和諾德減肥GLP-1明星藥 緩解關節炎疼痛媲美鴉片類止痛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4D揭示大型內皮細胞源性EV生成過程
科學新知
盧冠達
2017台灣生技月
科學要聞
合成基因迴路 使癌細胞自啟為免疫攻擊目標
2017-10-25/
記者 徐淨
19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與電機工程系副教授盧冠達(TimothyLu)團隊,新發表一篇文獻刊登於《Cell》。該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合成基因迴路(geneticcircuit)模組,使免疫系統只有在偵測到兩種特定癌症生物標記時,才會觸發免疫功能攻擊癌細胞,使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更精準地靶向腫瘤。MIT合成生物學實驗室領導人,同時也是科赫綜合癌症研究所(MIT'sKochInst...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最新研究指出 冬蟲夏草不具抗癌成分
2017-10-24/
記者 李虎門
20世紀初始,冬蟲夏草營養價值非常高,且物以稀為貴,進而被稱為「軟黃金」。目前,市售批發價已達到每公斤60萬元。冬蟲夏草是一種傳統中藥材,其寄宿生在蝙蝠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屍體的複合體。也就是說,一種特殊的幼蟲感染冬蟲夏草菌後,其屍體與屍體上生長出的真菌子實體相連,成為一種藥材。 但是,冬蟲夏草的醫學價值一直備受質疑。近日,在國際著名科學期刊《CellChemicalBiology》上,有一篇...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免疫
謝世良
紅斑性狼瘡
中研院新發現 CLEC5A基因有望治療紅斑性狼瘡
2017-08-23/
記者 林以璿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已被證實和登革熱、禽流感細胞風暴現象有關的人體C型凝集素5A(CLEC5A)基因,在對抗細菌感染時扮演關鍵角色,未來將可應用在治療紅斑性狼瘡。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團隊發現,在免疫系統中,CLEC5A是比「類鐸受體(Toll-likereceptor2-TLR2)」更關鍵的防衛因子。嗜中性白血球在人體免疫系統內,當侵入人體的細菌數量太多,嗜中性白血球無法...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中研院
陳瑞華
CD73
WDR4
發現抑癌蛋白改變腫瘤環境新線索 中研院提供抗癌新策略
2017-08-11/
環球生技
2017/08/11整理/何品謙中央研究院今(11)日宣佈,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的研究團隊,發現腫瘤細胞可以改變所處的環境,以逃脫免疫系統的攻擊及轉移,此研究成果不但為腫瘤細胞如何塑造出一個利於生長轉移的環境提出新線索,也對於發展新的抗癌策略提供契機。此論文已於8月1日刊於《臨床研究期刊》(The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近年來,學界對於治療癌症的思...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中研院
ALS
神經退化
漸凍人症
漸凍人
中研院建構光控探針技術 便於找出ALS致病機制
2017-08-10/
環球生技
中央研究院今(10)日宣佈,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人則的研究團隊,利用化學生物學的技術,建構出光控探針,能更方便找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致病機制,研究成果已於今年6月27日刊登在《美國化學會奈米》(ACSNano)。近年來,ALS及相關神經元退化性疾病的相關研究陸續展開,中研院指出,雖然已發現高度磷酸化的TDP-43蛋白是ALS中包涵體的主要成分,但由於TDP-43在致病機轉中所扮演的...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免疫
科學要聞
哮喘
基因療法
過敏
消除T細胞的記憶 成功緩解哮喘症狀
2017-07-30/
新聞中心
過敏反應是指免疫系統在正常情況下對無害的物質產生過度反應的現象,而當人們暴露於過敏原的環境時,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包括眼睛發癢、流鼻涕,甚至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死亡。目前科學家們成功地利用基因療法「關閉」了引發哮喘的免疫反應,相關成果已於6月2日發表在《JCIInsight》雜誌上,未來研究團隊希望能將此一技術延伸應用於治療其它嚴重的過敏反應。儘管有些過敏反應的相關研究已能利用奈米粒子將過敏原...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癌細胞
抗癌
科學要聞
抗癌新招 替癌細胞生長踩煞車
2017-07-29/
新聞中心
研究發現,從細胞中剔除一種被稱為Tudor-SN的蛋白,可抑制癌細胞生長。[/caption]癌症的機制非常複雜,但它的定義卻也相對簡單:細胞發生異常及不受控制地生長。5月26日,刊登於《Science》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能影響快速生長細胞(fast-growingcell)的蛋白,有望成為治療癌症的新方法。生物體中,所有細胞都受到「細胞週期」的控制,即細胞內部...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腸道
科學要聞
辣椒
大麻
辣椒與大麻共同點? 實驗證實可緩解腸發炎
2017-06-18/
新聞中心
大麻的活性成分,或能逆轉大腦老化的記憶力缺失。一般來說,人們不太會將辣椒與大麻聯想在一起,但根據一項5月9日發表於《PNAS》的研究結果,這兩樣東西進入腸胃道後,都會與某些特定的受體結合,進而減輕腸道的發炎,甚至還能治療第一型糖尿病。來自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藉由餵食小鼠的實驗,發現餵食辣椒給小鼠能使小鼠腸道的發炎反應減弱。透過分子層次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辣椒中的辣椒素能與腸道內細胞表面的TR...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科學要聞
CLARITY
骨質疏鬆症
骨骼變透明了! 將有助於了解骨內祕密
2017-06-17/
新聞中心
十年前存在於你我體內的骨頭,如今皆已不復存在了!當然,取而代之的就是由新的骨細胞所形成的「新」骨頭。骨骼與皮膚相似,皆是一種不斷地在更新的組織,當老化的骨細胞不斷地脫落,骨髓中的幹細胞也會持續生成新的細胞出來。對於健康的骨頭來說,舊的骨細胞消失與新的骨細胞生成之間有著精確的平衡調節。而這個平衡的過程是受到骨髓中幹細胞,即「骨祖細胞(osteoprogenitor)」所調控。骨祖細胞能進一步分化成造...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科學要聞
造血幹細胞
維生素A
Cell
適當補充維生素A 否則造血幹細胞恐缺失
2017-06-16/
新聞中心
過去研究指出,人體缺乏維生素A會對骨髓中造血幹細胞會產生有害的影響,而在5月4日一項發表在《Cell》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和海德堡幹細胞研究與實驗醫學研究所(HI-STEM)的研究人員具體指出,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造血幹細胞的缺失。人體中存在有許多特化細胞,例如皮膚、腸道或血液中的細胞,它們僅具有幾天的壽命,因此必須有穩定補充的機制來維持平衡,而補充的來源正是身體中具有持續分裂...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植物合成維生素B1路徑 中研院尋獲最後一塊拼圖
2017-05-09/
環球生技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明勳帶領其研究團隊,成功發現植物合成維生素B1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酵素:單磷酸維生素B1去磷酸酶。該研究成果於5月6日刊登於《ThePlantJournal》。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明勳帶領其研究團隊,成功發現植物合成維生素B1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酵素:單磷酸維生素B1去磷酸酶。該研究成果於5月6日刊登於《ThePlantJournal》。...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阿茲海默症
中研院
胜肽
中研院開發胜肽鼻噴劑 有望延緩阿茲海默症
2017-05-04/
記者 蔡立勳
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阿茲海默症患者數急遽增加,不少國際藥廠投入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開發,卻屢傳挫敗,科學家至今仍積極尋找能有效治療,甚至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解方。中央研究院於今(4)日表示,由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佩燁,以及前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杜邦憲設計出的R8-Aβ(25-35)-PEI胜肽,透過鼻腔進行治療,可望用於預防阿茲海默症,或減緩發病。該成果於今年3月29日發表在《歐洲分子生物組...
第一頁
上一頁
141
142
143
144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