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34年研究追蹤:過度攝取含糖飲料將增加21%死亡風險
2019-03-25 / 記者 李林璦
根據一項長達34年,涉及11萬人的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T.H.ChanSchoolofPublicHealth)的研究顯示,攝取含糖飲料(sugar-sweetenedbeverages,SSBs)越多,死亡的風險就越大,尤其會增加21%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且相較於男性,女性攝取含糖飲料較容易增加死亡風險。該研究於日前(18)發表於《Circulation》。 研究發現,美...
《Cell》聲音刺激可降低腦中阿茲海默症相關澱粉樣蛋白沉澱
2019-03-18 / 記者 薛瀹熢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MIT)的研究人員發現,快速的連續喀喀聲似乎有助於改善小鼠的阿茲海默症(AD)疾病症狀,並降低腦中的澱粉樣蛋白(amyloid-beta)斑塊含量。此研究於14日發表於《Cell》。本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Picower學習與記憶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Li-HueiTsai指導。本次的研究中,科學家透過每秒鐘閃爍40次的喀喀聲刺激大腦,發現這樣的聲音可以刺激那腦產生gamma波(一種在腦...
《Science》腸道微生物可經特殊構造釋放物質與免疫系統交流
2019-03-12 / 記者 薛瀹熢
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niversity)的科學家發現,人體內某些特定的微生物可能透過膜上的尖勾狀構造釋放物質。科學家相信,這樣的構造有可能是微生物用於與免疫系統溝通,以免遭到免疫細胞攻擊的機制。此研究結果於8日發表於《Science》。由於人類的腸道提供了微生物絕佳的生存環境,但也因此使得腸道很容易受到微生物感染,為了因應這些潛在危險份子,人類的腸道中布滿了隨時準備大開殺戒的免...
《Cell》癌症可能源於自發性週期突變
2019-03-11 / 記者 李林璦
維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Sanger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在研究1001個癌細胞株和577個人源化腫瘤異種移殖(PDXs)的外顯子,發現造成癌症的DNA損傷模式,並發現癌症發生與早期對抗病毒的免疫反應有關,該發現可使科學家能直接在人類癌細胞株上研究造成癌症的原因,更能進一步了解這些突變過程可幫助找到新的治療或預防癌症的方法。該研究於日前(7)發表於《Cell》。 大多癌症的起因都是...
中研院最新研究 高糖分攝取可能增加胰臟癌風險
2019-03-08 / 記者 薛瀹熢
中研院研究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文華院士研究團隊發現,胰腺癌的發生與糖代謝異常有關,他們並進一步指出,避免攝取「高糖」降低胰臟因代謝異常而造成損傷,降低罹患胰腺癌的風險。本研結果已於7日刊登於《CellMetabolism》。胰腺癌素有癌症之王之稱,大約80%的病患經確診都已經是末期,其中可手術治療的病患更只占確診的二成;而且即便手術成功,也有近80%病患會再度復發或轉移。然而,過去研究只知道...
《Science》記憶運作新發現 大腦的漣漪狀活動
2019-03-07 / 記者 薛瀹熢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新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在調用記憶時,大腦會出現快速的活動「漣漪」在腦中擴散,此研究結果暗示了這些漣漪可能是大腦記憶運作的關鍵部分,他們的研究結果於1日發表於《Science》。本研究招收了14名患有癲癇的病人,在治療癲癇的過程中,這些患者的腦部被接上電極。這些電極也允許科學家觀測這些人學習過程中的腦部神經活動。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記憶兩個一組的單詞。學習過後三分鐘,科學...
全球第二例 愛滋病患者在CCR5 Δ32/Δ32造血幹細胞移植後 無HIV感染
2019-03-07 / 記者 彭梓涵
《Nature》日前(5)公布一項研究,指出一名驗出愛滋病毒陽性患有血癌男子在一年多前接受CCR5基因中兩個拷貝突變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血液中的HIV病毒已完全消失。雖然研究人員警告,現在宣稱已經治癒還言之過早,但此為全球第二例愛滋病患者接受幹細胞治療後得到對HIV的控制,確實是個醫學界突破,也為未來治療開創一條新的道路。2009年《NEJM》報導第一例患者於2007年和2008年在柏林給予化療和...
《Cell》奈米粒子注射可幫助哺乳動物「看見」紅外光
2019-03-07 / 記者 薛瀹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共同研發了新型奈米技術,可以透過視網膜下注射,將奈米材料與感光細胞結合,幫助小鼠在黑暗中「看見」紅外光,並進一步獲得夜視能力,並且不影響日間視力。他們的結果在2月28日發表於《Cell》。受限於生理限制,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可見光視覺其實只佔整個光譜中非常小的部分,大致上來說,哺乳動物的可見光譜約坐落於400~700奈米波長之間。在700奈米左右便是肉眼難...
《Nature Medicine》補足PD-1空缺 陳列平發表新型免疫抑制靶點S15
2019-03-06 / 記者 李林璦
陳列平博士創辦的NextCure與耶魯大學於昨(5)日宣布,其新型的免疫調節靶點Siglec-15(S15)的研究發表於《NatureMedicine》上。研究人員為了在體外篩選到調節T細胞活性的細胞表面分子,首先構建了一個高通量篩選平臺(genome-scaleTcellactivityarray,TCAA)。這個TCAA包含了超過6500個人類基因,涵蓋了90%的跨膜蛋白。平臺建構完成後,隨後...
《PNAS》視網膜中葡萄糖代謝鍵蛋白MPC1缺失 影響視力功能
2019-03-01 / 記者 彭梓涵
西維吉尼亞大學(WestVirginiaUniversity)近日發表在《PNAS》期刊上的研究指出,視網膜細胞使用葡萄糖來生成新的光感受器,以取代受損細胞,研究團隊在這個機制中發現MPC1是葡萄糖行糖解作用進入粒線體代謝的關鍵蛋白,當MPC1缺失時,丙酮酸無法進入粒線體,進而導致視桿細胞活性功能下降和進行性的視網膜變性,在MPC1缺失的動物模型中也證實會損害視力。葡萄糖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之一,...
《Cell》抑制CCR5蛋白抗愛滋病毒藥物Maraviroc可幫助中風後神經功能恢復
2019-02-25 / 記者 薛瀹熢
來自加州大學的研究顯示,抗愛滋病毒藥物Maraviroc可以用於幫助減緩輕微中風的症狀,並且,其機制與近日中國基因編輯嬰兒有關的CCR5基因大有關聯。小鼠實驗顯示Maraviroc可以抑制CCR5並在中風所造成的創傷性腦損傷後幫助認知與運動能力恢復。此研究於21日發表於《Cell》。Maraviroc與改善認知功能有關的研究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先前便有研究指出Maraviroc可以在小鼠中改善學習...
《Nature Biotechnology》基因工程技術幫助創造「通用型」iPS細胞
2019-02-23 / 記者 薛瀹熢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幫助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iPSC)繞過身體的免疫系統,降低其可能面臨的免疫排斥反應,並成功於可模擬人體的免疫反應的小鼠身上生成了心臟血管與肌肉組織。此研究於18日發表於《NatureBiotechnology》。從山中伸彌於2006年開發出iPS細胞以來,帶來了再生醫學無數的遐想與希望,然而目前iPS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