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必備!臺灣「居家醫療」現況解析
2021-06-21 / 記者 劉馨香
健保是保障臺灣全體國民健康的重要後盾,為了使健保永續經營、醫療體系健全發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相關制度與措施需與時俱進。《走向雲端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2.0》闡明健保政策方向與健保署近兩年來的各項改革內容,包括:保費收入及部分負擔、支付標準及制度、健保資訊科技化、醫療服務拓展等。作者/黃奕瑄、張作貞、韓佩軒(醫務管理組)總編輯/李伯璋責任編輯/劉馨香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居家醫療需求...
【新書快訊】《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2.0》
2021-05-12 / 新聞中心
醫療團隊必須合作才能有效率地解決患者病痛,就像手術房內的場景能充分展現有默契的醫療行為!此刻,落實分級醫療及向民眾推動社區厝邊好醫師的觀念,更是台灣醫療改革的里程碑。全民健保是台灣的亮點,它是所有醫界夥伴們付出心力提供民眾優質醫療服務所營造出的成就,我們在這土地的人民要共同珍惜這資源!健保署以病人最大利益為價值理念,為了減少病人的重複檢驗檢查、避免重複用藥,規劃「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以加速醫...
《夜行大腦》揭開你不知道的睡眠祕密
2021-04-15 / 記者 劉馨香
睡眠障礙已經是現代的隱性流行病,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高達一半的男性與四分之一的女性有睡眠呼吸問題。本書作者蓋伊・萊施茨納是神經科主治醫師及睡眠專業醫師,二十多年來治療各式各樣的睡眠障礙患者,本書藉由十幾位病人的生命故事,帶你探索大腦如何控制睡眠,重新理解睡眠在生理、心理與神經健康上的重要性。作者/蓋伊‧萊施茨納 譯者/郭庭瑄 責任編輯/劉馨香不只是打鼾 呼吸中止干擾睡眠打鼾是極為常見...
《智慧醫療與法律》帶您共探智慧醫療法規生態系式
2021-03-11 / 記者 巫芝岳
每年在各種生技產業政策論壇上,法規的鬆綁幾乎是一定會提到的議題。但如何鬆?如何綁?因為跨領域的性質,國內法界人士對生技產業了解的人極少,更遑論有著作討論。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李崇僖教授團隊,因而透過本書,為智慧醫療涉及的法律議題,作了鳥瞰的介紹,可望成為這領域法律發展的基礎。主編/陳鋕雄 責任編輯/巫芝岳智慧醫療是各國競相推動、高速競賽的領域,明確化與有利研發的法規環境對於產業發展...
《AI 醫療》現在進行式
2021-02-02 / 記者 劉端雅
深度醫療(DeepMedicine)是近年很夯的詞彙,其結合了人工智慧(AI)、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藉此改善醫療品質。例如:利用AI分析找出病因;AI輔助新藥開發,縮短新藥篩選時間,加速藥物開發;AI結合穿戴式裝置,偵測出「無症狀」心房震顫的病人,預防可能引發的中風等。美國克里夫蘭勒納醫學院(LernerCollegeofMedicine)創始人、美國著名心臟科權威醫師EricTopol所撰寫的...
臺灣「未來醫療」需要國家級戰略
2020-12-10 / 記者 吳培安
全球再生醫療產業如火如荼發展。臺灣雖然已經訂立《特管辦法》、開發六大細胞治療技術,但仍有賴國家級戰略的制定,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創新再生醫療技術,成為全球再生醫療重要夥伴。作者/林世嘉 責任編輯/吳培安二十世紀是藥物治療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則是再生醫療(RegenerativeMedicine)的時代。隨著細胞治療於國際上的發展越趨成熟,美、日、歐等國藥政主管機關,近年來陸續核可細胞治療藥物之上市,並...
《麻醉之後》一解無人能清醒述說的祕密
2020-12-10 / 記者 巫芝岳
下針、倒數,然後……你就醒了。醒來之後一切都會好好的嗎?作者因自己「是否應進行全身麻醉手術」而感到焦慮,將多年來參與學術論壇,訪問醫學專家及患者的收穫,轉為優美的文字紀錄。書中穿插著一個個真實案例,與自我的恐懼分析,帶領讀者重新理解麻醉,以及與麻醉緊密相連的感官、心理狀態、認知與自我。作者/凱特.科爾–亞當斯(KateCole-Adams)責任編輯/巫芝岳麻...
正午惡魔――憂鬱症的全面圖像
2020-09-30 / 記者 彭梓涵
憂鬱症是最受誤解、汙名化最嚴重的精神疾病,同時也是最難以定義的疾病。本書作者安德魯.所羅門,在母親離世三年後,生活、事業、感情一片順遂下,沒理由的第一次憂鬱症發作。在最絕望的時期,他設法染上HIV病毒,只為了有合理的藉口自殺,但最終未能如願,多年後,他以病患、文學作家、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等多重視野完成《正午惡魔》從十二個面向全面解剖憂鬱症。 我正在寫一本關於憂鬱症的書,在社交場合中,常有人要...
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
2020-06-03 / 記者 李林璦
近期討論度高的Netflix影集「誰是被害者」中,男主角利用鑑識科學一步步抽絲剝繭,揭開謎團靠近真相,而本書則由「鑑識生態學家」(ForensicEcologist)帶領讀者走入命案現場,利用自然界的證據線索如花粉、真菌孢子、土壤、微生物等,來協助指認嫌犯是無辜或有罪。這些平常隱藏在我們生活的環境裡微不足道的痕跡證據,卻能令真相無所遁形。 植物生長,而真菌分解。真菌是植物原料降解的主要生物。的確,...
《瘟疫與人》探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
2020-04-30 / 記者 巫芝岳
人類實踐了太空旅行,卻擺脫不了傳染病的威脅。不論是新冠肺炎、SARS、伊波拉還是流感肆虐,面對與瞭解,是處理恐懼最好的方式。作者/鄭淳予醫師 難纏的感冒病毒另一類在未來仍對人類有著重要性(至少有此潛力)的流行病,最佳例子莫過於1918年至1919年間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存在的時間已經相當長久了,而且它的流傳之快,引發的免疫期效之短,以及這類病毒的不穩定程度,都非常明顯。1918年至19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