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與法律》帶您共探智慧醫療法規生態系式

2021-03-11 / 記者 巫芝岳
每年在各種生技產業政策論壇上,法規的鬆綁幾乎是一定會提到的議題。但如何鬆?如何綁?因為跨領域的性質,國內法界人士對生技產業了解的人極少,更遑論有著作討論。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李崇僖教授團隊,因而透過本書,為智慧醫療涉及的法律議題,作了鳥瞰的介紹,可望成為這領域法律發展的基礎。主編/陳鋕雄 責任編輯/巫芝岳智慧醫療是各國競相推動、高速競賽的領域,明確化與有利研發的法規環境對於產業發展...

《AI 醫療》現在進行式

2021-02-02 / 記者 劉端雅
深度醫療(DeepMedicine)是近年很夯的詞彙,其結合了人工智慧(AI)、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藉此改善醫療品質。例如:利用AI分析找出病因;AI輔助新藥開發,縮短新藥篩選時間,加速藥物開發;AI結合穿戴式裝置,偵測出「無症狀」心房震顫的病人,預防可能引發的中風等。美國克里夫蘭勒納醫學院(LernerCollegeofMedicine)創始人、美國著名心臟科權威醫師EricTopol所撰寫的...

臺灣「未來醫療」需要國家級戰略

2020-12-10 / 記者 吳培安
全球再生醫療產業如火如荼發展。臺灣雖然已經訂立《特管辦法》、開發六大細胞治療技術,但仍有賴國家級戰略的制定,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創新再生醫療技術,成為全球再生醫療重要夥伴。作者/林世嘉 責任編輯/吳培安二十世紀是藥物治療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則是再生醫療(RegenerativeMedicine)的時代。隨著細胞治療於國際上的發展越趨成熟,美、日、歐等國藥政主管機關,近年來陸續核可細胞治療藥物之上市,並...

《麻醉之後》一解無人能清醒述說的祕密

2020-12-10 / 記者 巫芝岳
下針、倒數,然後……你就醒了。醒來之後一切都會好好的嗎?作者因自己「是否應進行全身麻醉手術」而感到焦慮,將多年來參與學術論壇,訪問醫學專家及患者的收穫,轉為優美的文字紀錄。書中穿插著一個個真實案例,與自我的恐懼分析,帶領讀者重新理解麻醉,以及與麻醉緊密相連的感官、心理狀態、認知與自我。作者/凱特.科爾–亞當斯(KateCole-Adams)責任編輯/巫芝岳麻...

正午惡魔――憂鬱症的全面圖像

2020-09-30 / 記者 彭梓涵
憂鬱症是最受誤解、汙名化最嚴重的精神疾病,同時也是最難以定義的疾病。本書作者安德魯.所羅門,在母親離世三年後,生活、事業、感情一片順遂下,沒理由的第一次憂鬱症發作。在最絕望的時期,他設法染上HIV病毒,只為了有合理的藉口自殺,但最終未能如願,多年後,他以病患、文學作家、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等多重視野完成《正午惡魔》從十二個面向全面解剖憂鬱症。 我正在寫一本關於憂鬱症的書,在社交場合中,常有人要...

我,為什麼會這樣?

2020-07-23 / 記者 吳培安
有時操縱行為的不是你的意志,而是你體內的科學。本書透過生物學、腦科學和心理學的探照燈,帶領你重啟一趟「人類」的認識之旅,探索人類行為與思考背後的科學機制。「我們能夠侵入腦嗎?」連接腦部和電子設備的革命正在進行中,引發這場革命的,正是神經科學家戴爾嘎多(JoseDelgado)。1960年代,戴爾嘎多只按下了遙控器的按鈕,就讓往前衝的公牛停下來。第一個「機械化人類」!?到了1990年代,菲爾.甘迺迪...

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

2020-06-03 / 記者 李林璦
近期討論度高的Netflix影集「誰是被害者」中,男主角利用鑑識科學一步步抽絲剝繭,揭開謎團靠近真相,而本書則由「鑑識生態學家」(ForensicEcologist)帶領讀者走入命案現場,利用自然界的證據線索如花粉、真菌孢子、土壤、微生物等,來協助指認嫌犯是無辜或有罪。這些平常隱藏在我們生活的環境裡微不足道的痕跡證據,卻能令真相無所遁形。 植物生長,而真菌分解。真菌是植物原料降解的主要生物。的確,...

《瘟疫與人》探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

2020-04-30 / 記者 巫芝岳
人類實踐了太空旅行,卻擺脫不了傳染病的威脅。不論是新冠肺炎、SARS、伊波拉還是流感肆虐,面對與瞭解,是處理恐懼最好的方式。作者/鄭淳予醫師 難纏的感冒病毒另一類在未來仍對人類有著重要性(至少有此潛力)的流行病,最佳例子莫過於1918年至1919年間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存在的時間已經相當長久了,而且它的流傳之快,引發的免疫期效之短,以及這類病毒的不穩定程度,都非常明顯。1918年至1919年,...

《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

2020-03-31 / 記者 劉端雅
週末型補眠,真的有效嗎?抑或是適得其反,越睡越累呢?大多數人生活忙碌,工作時間長,導致平日缺乏睡眠。因此,通常會選擇在休息日補眠。腦神經科學博士鄭淳予醫師,推薦高效入眠法,結合睡眠科學和ASMR聽覺療癒,讓你擺脫「週末型頭痛」,心安睡好。 有沒有覺得平常週一到五就算睡眠不足,也只是偶爾頭部覺得脹緊,但週末貪睡到中午後,一起來就頭痛欲裂,時常要吃三、四顆止痛藥才壓得下來。好不容易有一個星期假日,但一...

《大腦革命的12步》

2020-02-25 / 記者 李林璦
腦科學家鄭在勝開宗明義表示,大多數人在小時候都曾經充滿好奇心,但在進入學校後,為了應付忙碌的日常生活,通常會專注於手邊的工作,以用腦最少的方式度過時間,「受好奇心驅使並決定自行解開疑惑的經歷」明顯變少。本書將以趣味的方式帶領讀者用腦科學來解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以及人工智慧、第四次工業革命(網路革命)未來的發展。 創意是如何產生的?直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找到「通往創意的捷徑」。關於創意的研究還在...

你有所不知的《藻的秘密》

2020-01-15 / 記者 吳培安
看似微不足道的藻類,在科學家和產業應用的加速開發下,已然從實驗室的狂想,蛻變成全球上看數十億美元的龐大商機,一躍成為再生能源的明日之星,成為解決全球能源危機的大功臣。作者/茹絲.卡辛吉(RuthKassinger)責任編輯/吳培安 1984年,美國藻類醇(Algenol)公司創辦人保羅・伍茲(PaulWoods)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主修遺傳學時,踏上以藻類製造乙醇的道路。我問他怎麼會有這個點子,他...

《大腦不邏輯》從各種「超自然」體驗 一窺大腦的秘密

2019-12-02 / 記者 巫芝岳
人類引以為傲的大腦,其實充滿了bug!若不懂它的邏輯,就只能等著它來整你。本書透過腦傷、精神疾病、夢境、催眠等狀況,帶我們認識大腦這個神祕又強大的黑盒子,如何執行各種任務。 打呵欠為什麼會傳染?「打呵欠會傳染」可不是什麼沒有根據的說法,而是已經獲得科學研究證實的普遍現象。我們不只是看到別人打呵欠時會打起呵欠來,連聽到打呵欠的聲音也同樣可以引發我們的呵欠。打呵欠的傳染現象甚至可以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