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Immunology》生酮飲食新角色?增強免疫系統對抗A流

2019-11-20 / 記者 彭梓涵
日前(15),來自耶魯大學分子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的研究團隊發現,如果將實驗小鼠餵食生酮飲食,可以激活肺中保護性γδT細胞,改變氣管上皮細胞的分化和功能,進而增加肺部對流感的屏障。相關研究已發表在《ScienceImmunology》期刊上。A型流感病毒(IAV)感染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全球醫療保健的重要議題,雖然有效又通用的IAV疫苗正在開發,但開發新的IAV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Nature Cell Biology》胰腺癌新靶點!? 英國團隊發現CD9促使腫瘤生長  

2019-11-13 / 記者 彭梓涵
日前,來自克里克(Crick)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鼠腫瘤細胞中發現4跨膜蛋白--CD9的表現量增加,會增加導管胰腺癌(PDAC)的細胞異質性(heterogeneity),促進導管胰腺癌生長。相關研究已發表在《NatureCellBiology》期刊上。導管胰腺癌是一種高度細胞異質性的癌症,具有明顯的上皮與間質細胞亞型,形成多樣性的蜂窩狀層次結構,目前沒有有效的療法來治療這種癌症,只有8%的患者在...

透視果蠅全腦!中研院+清大三維光學顯微技術 探大腦記憶機制

2019-11-13 / 記者 巫芝岳
今(13)日,由中研院助研究員陳壁彰領導的團隊與江安世院士合作,將生物組織在顯微鏡下變得透明,並運用「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成功解構果蠅全腦的多巴胺神經網路,看見記憶蛋白在特定神經細胞突觸上的新生。研究論文已於10月18日刊登於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近期,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與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暨腦科學中心主任的江安世共同開發了「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

巴金森氏症新發現:神經元沒死,只是變成「殭屍細胞」

2019-11-13 / 記者 吳培安
過去學界普遍認為,巴金森氏症是因為腦內某些細胞的死亡、導致多巴胺(dopamine)分泌減少,使得大腦活動異常、出現巴金森氏症的退化病徵。然而,根據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近期《CellStemCell》上的發表文章,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神經元可能並沒有死亡,只是進入停止運作的衰老狀態,甚至還會進一步釋放出發炎分子、影響鄰近腦細胞的運作,如同散布衰老的「殭屍細胞」。這份研究是由洛克菲勒大學教授Pa...

《Science》老藥敗部復活!? 攻腫瘤代謝檢查點

2019-11-13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7),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將一個經常失敗的抗癌藥更改後,發展出一種新的抗癌藥,靶向腫瘤的代謝檢查點(metaboliccheckpoint),可以阻斷腫瘤細胞獲得麩醯胺酸(glutamine),還能刺激免疫細胞攻擊腫瘤。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從1950年代開始,研究人員試圖使腫瘤對麩醯胺酸的依賴性降低,期盼開發出阻斷腫瘤新陳代謝...

《Nature Medicine》血中腎功能指標可預測心血管疾病

2019-11-11 / 記者 彭梓涵
日前(7),一項由格拉斯哥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利用血液檢測腎功能指標--血清胱蛋白C(cystatinC),可以精確與簡單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研究已發表在《NatureMedicine》期刊上。慢性腎臟病是人群中很常見的疾病,並且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但當前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模型中,並未有心血管與腎臟疾病連結相關指標。這項研究使用了英國生物庫約44萬名患者的數據,並研究三種不同的腎功能指...

《Nature Medicine》發現可能延後阿茲海默症的基因突變!?

2019-11-07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4),隸屬於NIH的美國老化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nAging,NIA)發表了一項對於APO3Christchurch(APOE3ch)基因突變的案例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攜帶APO3ch基因突變的人似乎對阿茲海默症有抵抗力。該研究發表於《NatureMedicine》。在這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一名婦女攜帶有會導致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卻一直到了70歲才出現罹患阿茲...

第一個「嬰兒友好」奶嘴感測器 為幼小嬰孩進行葡萄糖監控

2019-11-05 / 記者 彭梓涵
非侵入式穿戴生物感測器在監測成年人的健康中越來越受歡迎。但是要將這種技術應用在嬰兒上是困難的,日前,來自西班牙馬德里阿爾卡拉大學(UniversityofAlcalá)的研究團隊,在ACS期刊上發表一個新開發的生物感測器奶嘴,該無線奶嘴可以即時追蹤唾液的葡萄糖水平,進一步幫助診斷與治療。先前已有許多科學家開發出可穿戴的生物感測器,為了方便,感測器以設計結合到衣服上或黏在皮膚上。但是,...

《Nature》腸道菌如何在微生物戰場中獲勝?美團隊解開「基因軍備競賽」機制

2019-11-01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華盛頓大學微生物學團隊解開了人體腸道細菌所具有的一項有如「軍備競賽」的機制:不同種細菌間,會透過獲取對方「防禦基因」的方式,來裝備自己與其他細菌競爭時的防禦力。該研究可說明部分人體腸道微生物相的生成,以及為何我們難以輕易改變腸道菌相;10月30日被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中。當細菌生長環境過於擁擠時,他們會分泌特定的有毒蛋白質,來傷害周遭細菌,以確保自己生存的空間;而同種細菌間,也會因...

《Nature Communications》首次發現人體內細菌 透過形狀改變躲過抗生素治療

2019-10-28 / 記者 彭梓涵
日前,來自英國紐卡斯爾(Newcastle)大學細菌生物學中心研究發現,復發性尿道感染(rUTI)病患體內的大腸桿菌會變成細胞壁缺陷的L型,躲過針對細胞壁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相關研究已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細菌產生抗藥性通常是透過細菌基因體變化,使細菌有能力將抗生素排出,或分解;由於大部分的細菌會被細胞壁結構所包圍,因此許多抗生素會以破壞細胞壁的方式使細菌脹破...

首次在猴子中發現遺傳性眼盲罕病 有望開發新療法

2019-10-28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25),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研究團隊首次在猴子中發現了導致罕見的致盲疾病巴德-畢德氏症候群(Bardet-BiedlSyndrome,BBS)的基因突變。這發現將為未來開發基因和細胞療法提供了一個新的自然疾病發生的動物模型。該研究發表於《ExperimentalEyeResearch》。巴德-畢德氏症候群(BBS)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此症患者在出生後會有肥胖、多趾(Polydact...

《Nature》吃太鹹會失智?!高鹽飲食讓腦中蛋白異常堆積 影響記憶力

2019-10-25 / 記者 巫芝岳
近(23)日,一篇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的研究顯示,高鹽飲食可能會引起大腦中的tau蛋白堆積,進而影響動物的記憶力。這篇研究由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WeillCornellMedicine)團隊發表,他們發現,當腦中一氧化氮的濃度過低時,會引發一系列tau蛋白的變化,影響動物的認知功能。由GiuseppeFaraco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若讓小鼠長期吃高鹽飲食,會刺激其小腸細胞分泌介白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