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細菌變疫苗?《Nature》揭全新免疫機制
2024-12-17 / 記者 黃佳啟
美國時間11日,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寄宿於人類皮膚的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可誘發抗體產生,其細菌表面蛋白Aap為主要抗原。研究團隊透過置換Aap片段開發中和抗體,成功保護小鼠免受致命感染,並利用化學方法,將其他毒素片段散佈於細菌表面,誘導高濃度抗體生成。研究揭示利用皮膚定植菌開發外用疫苗(topicalvaccine)的新方法,成果刊登於《Natur...
免標定!《Nature》子刊:創新光感技術揭開TLR訊號傳導機制
2024-11-14 / 記者 黃佳啟
美國時間12日,德國波昂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免標定光學生物感測技術(label-freeopticalbiosensor-basedassay),於天然無標記環境下檢測類鐸受體(TLR)的活化,深入解析細胞表面與胞內TLR以及其下游訊號分子的藥理調節作用,並揭示其訊號傳導特徵與偏向性受體機制。此技術有望促進靶向TLR的選擇性藥物開發。該研究結果發表於《NatureCommunications》。...
陽交大、北市聯醫揭 大腦發炎康復後抗焦慮分子機制
2022-10-03 / 記者 劉馨香
一項常見的長新冠(longCOVID)後遺症為焦慮症狀,但其產生原因尚不清楚。陽明交大生理學研究所與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精神醫學部組成的團隊,以動物模型研究發現,大腦在發炎後的焦慮,可能與Fkbp5基因有關。其成果已於今年6月刊登在《神經發炎學期刊》(JournalofNeuroinflammation)。研究發現,Fkbp5基因剔除小鼠,在身體發炎反應後的康復初期,雖然生病不適症狀已經緩解,但還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