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研究的Rolf Marschalek教授認為透過修飾棘蛋白序列,或許能解決血栓的問題,目前嬌生集團(J&J)已與他們聯繫,並依其研究數據,正在嘗試優化其腺病毒疫苗。
根據目前數據顯示,新冠疫苗引起的血栓副作用,每10萬人中會有1人發生,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教授Rolf Marschalek自3月以來,持續領導並投入「疫苗誘導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VITT)」罕見併發症研究。
研究團隊認為引起血栓最主要的原因仍與腺病毒載體有關,其研究發現,經過密碼子優化的Spike蛋白在ORF轉錄時,會受到轉錄後修飾的剪接反應影響,導致C端被截斷,產生突變的可溶性棘蛋白變體。
這種游離的可溶性棘蛋白變體與血管中表現ACE2的內皮細胞結合,就會引發嚴重的副作用,如新冠病毒編碼的棘蛋白引起血栓事件,團隊也將此潛在的致病機制稱為「疫苗誘導的COVID-19擬態症候群」(Vaccine-Induced COVID-19 Mimicry syndrome, VIC19M症候群)。
Rolf Marschalek表示,若對這種腺病毒疫苗其棘蛋白序列重新設計,或許可以避免這種問題,他也表示,目前嬌生已與他聯繫,雙方正在利用掌握的數據進行新的設計,以防止意外的剪接反應。
AZ與J&J的新冠疫苗,在多國施打後出現疫苗誘導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副作用。其他科學家也提出不同的理論假設。
例如:4月20日,德國格賴夫斯瓦德大學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台《Research Square》發表的研究也指出,AZ疫苗引起的VITT症狀,可能與的腺病毒載體有關,另外該團隊也提出與AZ疫苗成分中「乙二胺四乙酸」(EDTA)有關的研究數據。
資料來源: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1/may/26/german-scientists-say-they-can-help-improve-vaccines-to-prevent-blood-cl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