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于芯說明,細胞內的重要能量分子ATP,當腸道細胞受損凋亡時,就會通過大孔徑的PANX1離子通道跑出來,釋放出危險的訊號,吸引免疫細胞過來清理受損的細胞,這是身體清除受損細胞的修復機制。
但是,在發炎性腸道疾病中,PANX1離子通道持續開啟,不斷釋放ATP,卻導致越來越多的免疫細胞被召集到腸道,引發炎症,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造成更嚴重的腸道傷害。
邱于芯指出,若能關閉PANX1離子通道,不讓引發反覆發炎的分子跑出來,就能作為治療腸道發炎的潛在療法。早在10年前,邱于芯與澳洲研究團隊合作時,曾研發出一款能關閉PANX1離子通道的藥物,但當時發現的藥物有肝毒性的副作用。
此次透過與國衛院的雙邊合作計畫,與專精藥物化學的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謝興邦、研究員李靜琪合作,成功改良舊藥的分子結構,提升效果,也解決了肝毒性的問題。
這項研究歷時近3年,由清大化學系博士生薛雯勻進行新藥的化學合成與改良;生技所碩士生吳苡伶進行藥物活性檢測,從1百多種化合物中篩選出64個,再進行深入研究,清大醫學院呂平江教授則透過電腦模擬技術,驗證藥物與蛋白質的作用機制。
謝興邦表示,研究團隊透過化學修飾,在藥物分子結構中增加一個碳原子的距離,加大空間以供立體旋轉,改變了會造成肝毒性的平面結構,且藥效更好。
邱于芯說明,新藥的突破在於僅專一作用於關閉離子通道蛋白,而不會影響到其他的蛋白質。
邱于芯表示,研發出關閉PANX1離子通道的新藥後,如同找到控制細胞發炎的新鑰匙,未來還將繼續研發治療其他發炎性疾病的新藥,如腦中風、癲癇、慢性疼痛、氣喘、過敏,甚至心臟衰竭等,可望為組織損傷、免疫相關疾病帶來新的治療契機。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