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分析
- 產業名錄
-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清大)
- 英文名稱: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NTHU)
- 網址:https://www.nthu.edu.tw/
- 發展階段:其他
產業領域
D01學研機構
簡介
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華、清大(逐漸推動以清華為正式簡稱),為中華民國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於1991年創辦「生命科學系」,1992年率先成立全國第一所「生命科學院」。生命科學院總計「二系一班五所」,包括「生命科學系」、「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分子醫學研究所」、「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生物科技研究所」、「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生命科學院學士班」及「醫學科學系」,共八個教學研究單位。
相關文章
清大攜手國衛院 開發腸道慢性發炎新機轉新藥
2025-01-16/記者 李林璦
今(15)日,清華大學生醫學院助理教授邱于芯與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謝興邦合作,共同找到關閉腸道細胞表面離子通道的機制,成功研發出抑制發炎分子釋放的藥物。該研究刊登於《AdvancedScience》。 邱于芯說明,細胞內的重要能量分子ATP,當腸道細胞受損凋亡時,就會通過大孔徑的PANX1離子通道跑出來,釋放出危險的訊號,吸引免疫細胞過來清理受損的細胞,這是身體清除受損細胞的修復機制。 但是,在發...
首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揭曉 中研院、陽交大、磐石、清大、工研院團隊勇奪250萬獎金
2023-09-21/記者 巫芝岳
今(21)日,莫德納台灣(ModernaTaiwan)與中央研究院共同舉辦的「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於台北南港舉行頒獎典禮。獲獎的5組團隊分別為:中研院生醫研究中心胡哲銘、陽明交大生醫工所陳冠宇、磐石醫藥、清大化工系宋信文、工研院生醫所鄭淑珍團隊,除了總額新台幣250萬元的獎金外,也將獲得與莫德納一對一業師輔導的資格。本次獎項不但為台灣首屆mRNA前瞻新創獎,更是莫德納在亞洲首次與學研單...
30分鐘驗毒物!長庚醫院、清大、台大、馬偕醫院開發可攜式拉曼檢測
2023-09-01/記者 劉馨香
今(1)日,長庚醫院與清華大學、台灣大學、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僅30分鐘內就能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的種類及濃度,相較於過去抽血檢驗需要4小時以上才能得知結果,更能讓醫師即時給予患者精準的治療。此平台的檢測結果與臨床判讀結果比對完全吻合,成果已刊登於《Small》和《SensorsandActuatorsB:Chemical》。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表示,國內常見的中毒物...
百靈佳殷格翰生醫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支持計畫:中國醫、北醫清大、台大、何志煌、安基生技、捷絡生技 6團隊獲選
2022-03-10/記者 巫芝岳
今(10)日,由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主辦的「百靈佳殷格翰生醫新創獨角獸GrassRoots支持計畫」中,經2021年底短短兩個月的收案,從169案件中,徵選出6家獲選單位,分別為:中國醫藥大學佘玉萍副教授團隊、台北醫學大學與清華大學「器官晶片/替身醫療」團隊、台大藥理學研究所楊鎧鍵團隊、安基生技新藥股份有限公司、何志煌博士,以及捷絡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醫藥大...
清華研發流感疫苗新突破 免猜病毒、噴鼻見效
2021-02-01/1111人力銀行
2021-01-25上午11:221111記者張凱翔/綜合報導每年入冬流感疫苗開打時,世衛組織就要開始「猜」今年會流行哪種病毒株。清華大學醫學科學系吳夙欽教授領導研究團隊,嘗試研發出適用於所有類型病毒的廣效型流感疫苗抗原,不必再怕猜不中病毒株。吳夙欽教授並研發用鼻噴劑吸入取代注射的流感疫苗劑型,目前在預防雞隻禽流感上已證實有效。 吳夙欽教授團隊針對流感疫苗的創新研發成果,除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也連...
透視果蠅全腦!中研院+清大三維光學顯微技術 探大腦記憶機制
2019-11-13/記者 巫芝岳
今(13)日,由中研院助研究員陳壁彰領導的團隊與江安世院士合作,將生物組織在顯微鏡下變得透明,並運用「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成功解構果蠅全腦的多巴胺神經網路,看見記憶蛋白在特定神經細胞突觸上的新生。研究論文已於10月18日刊登於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近期,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與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暨腦科學中心主任的江安世共同開發了「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
清大Bio APP生物科技產學研聯盟
2019-07-24/環球生技
Bio-App生物科技產學研聯盟(簡稱Bio-App聯盟)於2016年3月成立,有別於過去產學合作多半是「一家廠商找一個實驗室」的單一合作模式,Bio-App聯盟集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最專精的「結構蛋白質體學技術」、「細胞/組織影像技術」、及「精密儀器設備共用平台」,進而對「多家」廠商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由於研究學者擁有的技術及廠商的需求往往不能清楚描述而導致無法順利合作,Bio-App聯盟的任務即...
光電材料大突破 清大開發全球首創DNA光電元件
2018-12-12/記者 彭梓涵
科技部為了提升台灣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推動下一世代新穎光電材料與應用,今(12)科技部舉辦領先全球的創新技術「光感DNA奈米複合物技術」發表,此技術由清華大學電機系/光電所洪毓玨副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從魚卵及魚膘上萃取出DNA原料,經整合生物、化學合成、材料、電機工程等跨領域技術,進而建立了台灣唯一天然DNA材料製程平台,逐步製作出DNA光電元件。技術發明人清華大學電機系/光電所洪毓玨副教授...
智慧手錶檢測癌症 清華摘MIT iGEM全球賽金牌
2018-11-12/記者 薛瀹熢
來自清華大學的跨領域團隊NTHUFormosa發明利用智慧手錶等穿戴式裝置來偵測血液內生理指數及癌症因子的方法,在今(2018)年麻省理工所舉辦的合成生物學競賽iGEM贏得了金牌。本次清華大學的團隊包含了來自醫科系、生科系及電機系的學生,並由醫科系老師林玉俊指導。目前糖尿病及各種癌症因子的初步診斷,多需靠抽血才能檢測。然而這次來自清華大學的團隊利用合成生物技術,將可辨識血液中特定生物因子的感應蛋白...
諾貝爾大師在清華 艾瑞克‧貝齊格:專注不懈、自強不息
2018-10-19/記者 薛瀹熢
今(19)號,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瑞克‧貝齊格(EricBetzig)應邀清華大學「諾貝爾大師在清華」講座邀請,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與師生分享其傳奇一般的個人與得獎經歷,並鼓勵大家尋找自己熱情之所在,盡力所為。貝齊格因發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技術而獲得諾貝爾獎,過去因為光學上的阿貝繞射極限使得顯微鏡變析率受限。貝齊格利用控制雷射強度,使螢光分子發光有時間上的差異,並記錄下其發光位置,標定...
清華大學生物科技明日之星 校園徵才活動(2018年5月31日)
2018-05-11/環球生技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職涯發展中心(NTHUCollegeofScienceCareerDevelopmentCenter)將於107年5月31日(星期四)下午1:30舉辦「生物科技明日之星校園徵才2018NTHUBiotechJobFair」,敬請參考以下各單位提供徵聘人才的職缺資訊,鼓勵並推薦貴單位相關領域的優秀人才投遞高品質的CV。清大生科院積極媒合產學雙向互動,及早上傳的完整CV將獲得Ea...
清大智慧生醫博士學位學程 為產業佈局「專」轉向「跨」的人才
2023-07-25/記者 彭梓涵
2021年成立的清華大學「智慧生醫博士學位學程」,承襲了清大在腦科學研究上跨領域合作的傳統,目標為下一代醫師、科學家、工程師,提供學習以資料驅動的工具,來解決醫學未被滿足的需求。「智慧生醫博士學位學程」一成立便招引了科技大廠工程師與醫師報考,還吸引輝達(NVIDIA)、英業達等公司在產學合作上的意願。撰文/彭梓涵將生物學和電腦科學(ComputerScience)結合,以突破醫學瓶頸的方式已成趨勢...
清大精準醫療博士學位學程 育成轉譯醫學跨域人才
2023-07-25/記者 吳培安
因應國際精準醫療發展趨勢及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清華大學在2021年啟動「精準醫療博士學位學程」,期待利用打破系所壁壘的創新學制和跨學院師資的學程規劃,培育具跨領域能力的精準醫療高階人才,未來與清大的生醫聚落藍圖結合,實現更全面的轉譯醫學解決方案。撰文/吳培安與新竹科學園區、工業研究院比鄰的清華大學,從創校以來,就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著培育產業人才、幫助國家企業成長的角色。如臺灣自1980年...
清大Bio APP生物科技產學研聯盟
2019-07-24/環球生技
Bio-App生物科技產學研聯盟(簡稱Bio-App聯盟)於2016年3月成立,有別於過去產學合作多半是「一家廠商找一個實驗室」的單一合作模式,Bio-App聯盟集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最專精的「結構蛋白質體學技術」、「細胞/組織影像技術」、及「精密儀器設備共用平台」,進而對「多家」廠商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由於研究學者擁有的技術及廠商的需求往往不能清楚描述而導致無法順利合作,Bio-App聯盟的任務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