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2)日,「2021亞洲生技大會」(2021 BIO Asia Taiwan)Session 5論壇「接種新冠疫苗後的大流行控制」中,台大兒童醫院副教授李秉穎、委託臨床試驗服務公司(CRO)Syneos Health醫學執行主任Jaime E. Hernandez,以及阿斯特捷利康(AZ)新冠疫苗全球政策主任Paula Pohja-Hutchison也對疫後全球公衛防禦策略、臨床試驗新策略,以及全球疫苗研發、生產、供給鏈提出見解。
*台大兒童醫院副教授李秉穎:
預計2023年新冠肺炎將「流感化」、成為地方性流行病
李秉穎首先分享,台灣成功防疫的關鍵在於「邊境隔離」(boarder quarantine)。從2019年底,台灣就針對中國武漢上機的乘客進行健康檢查,到了2020年近一部透過健康聲明卡,以及旅遊史及接觸史掌握,再進而將有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採取不同隔離措施,並以電話關心和警方資源密切追蹤,成功在全球大流行下防守住第一局。此外,李秉穎認為,台灣之所以在全球大流行下成功抗疫,還歸因於充分落實了全民戴口罩等個人衛生習慣,成功阻擋了飛沫(droplets)的感染途徑。相較於其他封城的國家,口罩、勤洗手、社交距離是經濟衝擊最小、也是最有效的的防治方法。直到2020年12月,台灣的不明源頭社區感染,僅占了440名確診者中的10位。
不過,今年5月14日起,台灣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因此指揮中心在R0值假定為3的條件下,大幅加強社交距離/與暴露者或確診者的隔離(quarantine & isolation)等措施,來遏止擴散蔓延。李秉穎表示,當時的5條感染鏈,已經帶來了1093例感染、164例重症、20-40人的死亡。
李秉穎也表示,從2020年5月起,他就和國內防疫專家組成專家會議,共同商討疫苗接種願景與策略,其中也包含國產新冠疫苗開發。現在,新冠病毒變種的出現也受到關注,而且未來可能年復一年的侵襲。但他預期,即使是變種病毒,其帶來的影響應該會主要在2021-2022年,等到2023年之後,新冠肺炎就有望成為「流感化」一般的傳染病,從大流行(pandemic)進入地方性流行(endemic)的階段。
*Syneos Health醫學執行主任Jaime E. Hernandez:
Syneos新冠策略全球平台 自動監測臨床資訊
Jaime E. Hernandez則以「疫情下加速藥物和疫苗開發的方式」(Accelerating Drug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During Outbreaks)為題分享。Jaime E. Hernandez指出,近百年來,人類經歷過多次流感大流行,例如1918年H1N1、1997年首次出現的H5N1禽流感和2009年H1N1新型流感。他以2009年H1N1新型流感為例,神經胺酸酶抑制劑Peramivir在2009年獲得美國緊急使用授權 (EUA),用於治療新型流感,H1N1新型流感疫苗也在2010年獲批准。
之後2014年爆發伊波拉病毒,也加速了疫苗開發,而Jaime E. Hernandez曾任職的委託臨床試驗服務公司INC Research Holdings在2016年推出「Catalyst Vaccine Network」,旨在加強與全球臨床研究機構合作,加快疫苗開發和交付速度,在過去5年進行了709項疫苗研究。
Jaime E. Hernandez指出,Syneos也建立了新冠策略全球平台,旨在即時從可信的公共來源,提供特定國家的最新資料和數據,這種自動的監測工具,有助快速且靈活調整臨床試驗的進度。他強調,應該利用這次的經驗,制定藥物和疫苗開發的新方式,以應付下一次傳染病的爆發
*AZ新冠疫苗全球政策主任Paula Pohja-Hutchison:
7個月拿到緊急許可 歸功於研發、生產供應鏈全面合作
Paula Pohja-Hutchison表示,AZ以不以獲利為目的,希望透過新冠疫苗實現對大眾健康的承諾。透過和英國牛津大學的合作,他們利用類人猿下目動物(simians)的腺病毒作為疫苗載體平台,也特別以基因工程,使此病毒在人體內不具複製力,也避免人類腺病毒的潛在免疫危害,目前已經證明安全性及有效性,只要打一針,就可以刺激接種者B細胞和T細胞的強健免疫反應。AZ從2020年5月展開臨床試驗、12月就獲得緊急供應許可(authorization for emergency supply),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將疫苗開發出來,最大的關鍵就是「合作」,包括牛津疫苗中心(Oxford Vaccine Centre)、英國公共衛生部(PHE)、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合作等。
Pohja-Hutchison表示,AZ在臨床試驗開發的同時,就已經著手布局大規模量產。現在AZ疫苗的產能已經達到數十億劑,合作生產基地遍布15個國家、多達25個,並透過20個國際夥伴(特別是COVAX)共同建立全球供應運輸鏈,現在已經讓數億劑AZ疫苗分送到168個國家。
(報導/吳培安/劉端雅)
編輯推薦
- 數位醫療以患者與照護者為中心 建議給付鼓勵創新
- 2023亞洲生技論壇 三日專業報導精彩回顧
- 多特異性抗體、CAR-T療法生產製程眉角多 CDMO首重高門檻開發技術
- 史丹福Biodesign計畫:創意是可以透過教導學習而來!
- Alnylam、Biomarin揭基因療法製造策略;新加坡新銳DotBio創多特異性抗體研發平台
- 細胞及基因療法穩步崛起中!安全性、生產製造、劑量決定、商模挑戰多
- 精準醫療需官方、民間攜手推進!專家:新生兒、癌症患者、先進療法皆可受惠
- 全球逢投資寒冬、臺灣仍逆勢崛起!New Modalities將成生醫發展契機
- 台生醫研發製造量能充沛 搶攻疫後供應鏈商機!
- 2023傑出生技獎出爐!保瑞、長聖、啟新、利統等13家公司大放異彩
- 2023亞洲生技大會開幕 19國、2,000個攤位、1800場商機媒合展亞太動能
- 台醫療支出僅佔GDP 6%!禮來、賽諾菲、AZ疾呼各界加碼健康投資
- 高盛、傑富瑞、花旗、Nasdaq國際投行齊聚!解密2024生技IPO動向
- AI加速、IRA法案衝擊! 百濟神州、AKOUOS、英科智能、aMoon跨域探新藥研發趨勢
- 盤點全球最新生技趨勢:數位轉型、細胞/基因療法、生物製劑、CDMO引熱議!
- 三大mRNA疫苗發明人、唐獎得主開講! LNP核酸療法革命時代來臨
- 2022亞洲生技大展點燃臺灣生技產業熱潮 衝出4天10萬人次!
- Special Forum:ICT+BIO綻放火花 打造精準健康大未來
- Session 14:迎接CDMO商模熱潮 多元技術增競爭力
- Session 13:CAR-T細胞治療嶄露頭角,產業未來還有哪些挑戰?
- Session 12:台灣生物製劑CDMO走入國際 「成本、競爭力平台」為關鍵
- Session 11:基因迴路、台灣基因體、細胞培養、機器學習顛覆新藥研發
- Session 10:近3年全球數位健康投資熱 臨床試驗、生物標記發現、診療決策都靠AI!
- Session 9:跨越數位醫療死亡井 從定義、需求、策略開始
- Session 7:廣效新冠疫苗、大數據分析、長新冠臨床研究 戰備下一波疫情
- Session 8:嬌生「臺灣楊森計畫」 助攻早期新創商業化
- 蔡英文:2021國內生技營業額破七千億台幣! 盼展會加持串接價值鏈
- Session 5:CAGR達31%! RNA療法成疫情下新寵 專家曝研發、製程「眉角」
- Session 4:全球生醫早期授權熱絡 國際創投傳授出場秘訣
- Session 3:GSK、諾華、輝瑞藥廠提建言:對接國際認證、臨床指引 盼數位醫療納入健保
- Session 1&2:專家指路四大趨勢:藥品供應鏈、臨床試驗優化、半導體生醫應用、基因體大數據
- 串接亞洲生技價值鏈 2022亞洲生技大會盛大回歸!
- 諾獎得主山中伸彌CiRA基金會三箭齊發 加速iPS細胞平價化
- 【主編嚴選】2021亞洲生技大會 最強總盤點
- Session 14: 韓、日、馬、印 生物技術助國家經濟發展
- Session 12:次世代NGS、強化RWE 腫瘤創新療法新時代
- Session 13:史丹福Biodesign計畫─從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出發 助全球創新醫材落地
- Session 10:唐獎三得主揭開細胞激素免疫療法前世今生
- Session 9之2:醫療AI「落地」卡關 專家籲Bio-ICT應「任務導向」合作
- Session 9之1:楊森、AZ、諾華 大廠分享AI數位加速研發心法
- Session 8:未來醫療結合ICT 亞洲生技量能為潛力鑽石
- Session 7之2:臺灣精準大健康產業大哉問 4解決方案促發展
- Session 7之1:臺精準醫療公私合作無間 6單位戰略盤點
- Session 6之2:生華科、心悅、國鼎揭抗病毒藥優勢
- Session 6之1:疫後新常態─翁啟惠廣效新冠疫苗、居家臨床試驗、抗體POCT篩檢
- Session 5之1:以色列6大措施解封啟示 疫後重建全球公衛體系
- Session 4之2:基因泰克、英國「公私合作」 以AI數位科技佈局精準健康
- Session 4之1:建全球篩檢平台資料庫 促「全齡健康」為最新趨勢
- Session 3:IPO青睞早期臨床公司 估值成長5倍
- Session 2:外商藥廠攜台合作炙手可熱!諾華、AZ、J&J現身分享最新成果
- 諾獎得主Michael Houghton:C肝疫苗明年進臨床、新冠重組蛋白疫苗研發中
- Session 1:疫後新常態?! 生技市場、開發布局、照護趨勢起波瀾
- Moderna共同創辦人Robert Langer 200多次失敗後的連續創業成功心法
- 陳建仁:新冠疫苗接種三個月內盼達65%
- 全球2020生技投資攀高峰! 台灣生技607億台幣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