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9日),由陽明交通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黃奇英教授、李利教授、高雄長庚葉漢根醫師、亞東醫院張至宏副院長與廖秀蓉研究員等人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運用胞外體(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包裹核酸藥物的創新基因治療,可用於對抗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急性肺損傷,並顯示修飾性胞外體在降低肺部發炎和纖維化方面具有巨大潛力。這項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研究團隊表示,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後,新冠病毒重症比率約5%,而重症病患經常伴隨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不過,過往研究顯示,即使現在呼吸治療醫學技術已大幅進步,嚴重ARDS死亡率仍高達88%。
黃奇英表示,這項研究起源於高雄長庚葉漢根醫師,所帶領的臍帶間質幹細胞治療的臨床研究;他們也透過文獻蒐集發現,有許多團隊投入幹細胞及其衍生胞外體,應用於急性肺損傷治療的研究。
不過,研究團隊認為由幹細胞衍生的胞外體效果有限,因此他們當時積極尋找可行的標的基因。由於過去研究團隊已開發許多對COVID症狀具有幫助與改善療效的中草藥,並發現其機轉與上調細胞內let7a-5p有關,該分子扮演著重要調控發炎因子的角色,便決定以let7a-5p為治療的關鍵標的基因。
其後,透過李利所開發的細胞電穿孔轉染技術,使臍帶間質幹細胞能夠產出富含let-7a-5p microRNA的胞外體,作為肺損傷治療的新方法。其後,再交由陽明交通大學團隊負責胞外體核酸藥物的製造與純化,後續配合亞東醫院進行免疫學相關測試,並與高雄長庚團隊進行動物學驗證。
研究成果顯示,這種療法的表現優於幹細胞胞外體,具有更好的免疫調節與抗纖維化發展的功效。
研究團隊表示,胞外體核酸藥物屬於新穎性生物製劑,對於如何修飾、大量純化、生產製程上,是目前國際上熱門的研究方向。期待透過其獨特技術,帶給藥物開發不同的概念。
目前研究團隊也在進行下一代細胞電穿孔技術的晶片開發,預計朝向大量製程與商品化開發,也預計在未來將胞外體核酸藥物推向臨床應用。
原始研究:
https://jbiomedsci.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29-024-01019-4
(責任編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