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臨床一/二期試驗名為CHORD,目前仍在美國、英國和西班牙等地招募患者,評估基因療法DB-OTO對於因otoferlin基因(OTOF)突變而聽力損失的患者療效、安全性以及耐受性。兩名受試者均在治療後4週的第一次療效評估中表現出聽覺反應。
再生元指出,在臨床研究中,第一名患者在11個月大時接受DB-OTO治療,是全球接受遺傳性耳聾基因治療年紀最小的患者之一。
該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聽性腦幹反應檢查(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與純音聽力檢查(pure tone audiometry, PTA)兩項聽力功能標準檢查後發現,患者在治療24天內恢復至正常聽力水準。
在24週的評估中,患者能夠聽到關鍵語言頻率的閾值比治療前改善了84分貝(dB),而在PTA檢查中發現,患者對於某一個頻率的聽力閾值甚至改善了16分貝。
第二名患者則是在4歲時接受基因療法DB-OTO,在6週的追蹤中,發現患者具有初步的聽力改善,對於響亮聲音(≥100 dB)可做出相對應的行為反應,而患者能夠聽到關鍵語言頻率的閾值則比治療前改善了19分貝。
而在安全性及耐受性方面,目前耐受性良好,沒有發現與DB-OTO基因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
DB-OTO基因治療是一種具細胞選擇性、以腺相關病毒(AAV)遞送的基因療法,透過單次注射耳蝸,將功能正常的基因遞送至患者體內,改善遺傳性聽力損失患者的基因突變和功能障礙。
參與此項研究的哥倫比亞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系主任Lawrence Lustig表示,治療成效令人印象深刻,DB-OTO可以作為因otoferlin基因(OTOF)突變造成聽力損失的革命性治療方法。
同樣在開發聽損基因療法的,還有禮來收購的Akouos,在今年1月23日宣佈針對OTOF基因的基因療法AK-OTOF,第一位接受療法、先天患有極重度聽障的11歲患者,在治療30天內,所有頻率測試下的聽力都出現恢復。
一天後,1月24日,中國上海復旦大學的團隊,開發出一項實驗性的聽損治療基因療法,在一項納入六名先天性聽力障礙兒童的試驗中,成功讓五人恢復聽力,結果發表於《The Lancet》。
在台灣,台大醫院吳振吉和北榮鄭彥甫團隊,也在去年發表了其在動物實驗的聽損基因療法成果,其運用Anc80腺相關病毒為載體,針對PJVK基因變異造成的先天性聽損小鼠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小鼠聽力和平衡表現,其內耳螺旋神經節(spiral ganglion)的神經元數目與形態也有改善。
參考資料:https://www.biospace.com/article/asgct24-regeneron-s-gene-therapy-shows-dramatic-hearing-improvement-in-deaf-kids/
(編譯/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