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統賴清德表示,透過今年亞洲生技大會,希望能向全球展現台灣的防疫實力和生技發展,特別是促進國際上的合作,讓台灣能在全球生醫產業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針對台灣5月起爆發的新冠疫情,他也表示,尤其是在生物醫學領域,更應從中學習經驗和教訓,預備未來面對傳染病流行。
美國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總裁兼執行長Michelle McMurry-Heath也致詞指出,新冠疫情讓我們再次看見生醫的重要性,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已有17個疫苗發展計畫及後期臨床試驗出現。她也期望本次大會中所的討論,將有助於未來相關防疫研發和政策制定。
亞洲生技大會李鍾熙主席表示,2021亞洲生技大展已於周一(19日)開幕,線上展覽有300多家廠商參與,論壇會議有逾1300位參與者註冊,其中三分之一為國外參與者,一對一媒合則有500家廠商報名,報名媒合的廠商已有6,000多場,線上展覽讓許多國際公司有更多對談機會。
李鍾熙:好的醫生和醫療體系、學術研究還不夠,更需要「產業」協助
李鍾熙表示,此次疫情讓大家更了解生技產業的重要性,台灣一直都認為自己是「醫療大國」,但只有好的醫生和醫療體系、學術研究還不夠,更需要「產業」協助,才能將產業轉移到大眾手上。他強調,產業長期發展仍為重要,且需要持續透過創新研發與合作,才能帶動台灣整體生技醫藥發展。
他表示今年論壇議題,也將聚焦全球抗疫、先進療法、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及投資與區域合作等5大領域,安排14個議程、100多位國內外講者,從經驗激盪中找到台灣生技醫藥發展的下一步。
吳忠勳:2020年台灣生技產業市值突破六千億,年增長了7.4%
台灣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則指出,2020年台灣生技產業市值已突破六千億新台幣,比前一年增長了7.4%,生技產業投資額也達到607億台幣,創下近年新高。「此外,行政院國發基金也投資了133.5億元台幣,在15家生技企業、26家生技新創公司中;截至2020年底,台灣有124家上櫃生技公司,營業額達2,706億元台幣,創下歷史新高。」政府在扶持台灣生技醫藥產業有多元的資本市場策略,這些都歸功於生技新藥發展條例。
吳忠勳表示,截至2021年6月,台灣共有154家生技新藥公司獲取藥證許可,包括:401個項目獲得新藥認證、53個產品獲准上市,顯示國內生技日漸蓬勃的動能。
郭旭崧:當學術研究轉譯到臨床,最後要靠產業進行量產
陽明大學前校長郭旭崧教授致詞也表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不能只靠政府,當學術研究轉譯到臨床,最後一定要靠產業進行量產。他表示,亞洲生技大會是台灣生技醫藥發展重要的舞台,透過大會的平台,產業與學術不僅有更多交流機會,也創造更多創新想法。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曾惠瑾榮譽副所長則表示,全球生技產業資本市場包含台灣在內,都在這波疫情中攀到高峰。她回顧疫情期間,台灣生醫資本市場首波係分子診斷醫材領航,2021年則COVID-19相關新藥類股表現突出。近三年IPO 的生醫公司組合丕變,新藥公司減少,醫材公司大幅增長。由台灣資本市場變化可觀察,投資人偏好有題材、已獲利或短期可看見獲利的公司。
在授權方面,新藥公司仍表現積極。去年的合一授權Leo Pharma, 育世博授權上海藥明巨諾,及逸達授權大陸權利給長春金賽等;今年逸達又授予美國權利給Intas,在在展現新藥公司受國際重視。
併購活動則兩者皆活絡。保瑞併GSK 加拿大廠,寶齡富錦併正峰化學等都屬醫藥類;醫材類,則有岱宇國際併Sole Fitness ,雃博併SLK Vertriebs 國際併購案例。
疫情下台灣創新錯失翻轉機會 長期應加速產學交流體現價值
台杉投資生技基金沈志隆合夥人表示,台灣去年疫情下有許多創新技術被發現,但當時礙於法規障礙等因素,產品無法對接快速發展的疫情,錯失生技翻轉的機會。但他表示,台灣仍有許多隱藏的亮點,他希望未來將透過台杉創投基金的資金挹注與國際鏈結,把隱藏在台灣的團隊商業模式提早體現價值。
工研院生醫所林啟萬所長則表示,新冠病毒未來可能會重複出現,此次疫情也了解透過生物資訊的方式,能迅速了解病毒變化、並且快速將藥物從實驗室帶入臨床並讓大眾使用。台灣在疫情發展之初也快速建立一系列平台,他表示若未來要長期對抗病毒,加速學術與產業間的交流尤其重要。
(報導/彭梓涵、巫芝岳)
編輯推薦
- 數位醫療以患者與照護者為中心 建議給付鼓勵創新
- 2023亞洲生技論壇 三日專業報導精彩回顧
- 多特異性抗體、CAR-T療法生產製程眉角多 CDMO首重高門檻開發技術
- 史丹福Biodesign計畫:創意是可以透過教導學習而來!
- Alnylam、Biomarin揭基因療法製造策略;新加坡新銳DotBio創多特異性抗體研發平台
- 細胞及基因療法穩步崛起中!安全性、生產製造、劑量決定、商模挑戰多
- 精準醫療需官方、民間攜手推進!專家:新生兒、癌症患者、先進療法皆可受惠
- 全球逢投資寒冬、臺灣仍逆勢崛起!New Modalities將成生醫發展契機
- 台生醫研發製造量能充沛 搶攻疫後供應鏈商機!
- 2023傑出生技獎出爐!保瑞、長聖、啟新、利統等13家公司大放異彩
- 2023亞洲生技大會開幕 19國、2,000個攤位、1800場商機媒合展亞太動能
- 台醫療支出僅佔GDP 6%!禮來、賽諾菲、AZ疾呼各界加碼健康投資
- 高盛、傑富瑞、花旗、Nasdaq國際投行齊聚!解密2024生技IPO動向
- AI加速、IRA法案衝擊! 百濟神州、AKOUOS、英科智能、aMoon跨域探新藥研發趨勢
- 盤點全球最新生技趨勢:數位轉型、細胞/基因療法、生物製劑、CDMO引熱議!
- 三大mRNA疫苗發明人、唐獎得主開講! LNP核酸療法革命時代來臨
- 2022亞洲生技大展點燃臺灣生技產業熱潮 衝出4天10萬人次!
- Special Forum:ICT+BIO綻放火花 打造精準健康大未來
- Session 14:迎接CDMO商模熱潮 多元技術增競爭力
- Session 13:CAR-T細胞治療嶄露頭角,產業未來還有哪些挑戰?
- Session 12:台灣生物製劑CDMO走入國際 「成本、競爭力平台」為關鍵
- Session 11:基因迴路、台灣基因體、細胞培養、機器學習顛覆新藥研發
- Session 10:近3年全球數位健康投資熱 臨床試驗、生物標記發現、診療決策都靠AI!
- Session 9:跨越數位醫療死亡井 從定義、需求、策略開始
- Session 7:廣效新冠疫苗、大數據分析、長新冠臨床研究 戰備下一波疫情
- Session 8:嬌生「臺灣楊森計畫」 助攻早期新創商業化
- 蔡英文:2021國內生技營業額破七千億台幣! 盼展會加持串接價值鏈
- Session 5:CAGR達31%! RNA療法成疫情下新寵 專家曝研發、製程「眉角」
- Session 4:全球生醫早期授權熱絡 國際創投傳授出場秘訣
- Session 3:GSK、諾華、輝瑞藥廠提建言:對接國際認證、臨床指引 盼數位醫療納入健保
- Session 1&2:專家指路四大趨勢:藥品供應鏈、臨床試驗優化、半導體生醫應用、基因體大數據
- 串接亞洲生技價值鏈 2022亞洲生技大會盛大回歸!
- 諾獎得主山中伸彌CiRA基金會三箭齊發 加速iPS細胞平價化
- 【主編嚴選】2021亞洲生技大會 最強總盤點
- Session 14: 韓、日、馬、印 生物技術助國家經濟發展
- Session 12:次世代NGS、強化RWE 腫瘤創新療法新時代
- Session 13:史丹福Biodesign計畫─從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出發 助全球創新醫材落地
- Session 10:唐獎三得主揭開細胞激素免疫療法前世今生
- Session 9之2:醫療AI「落地」卡關 專家籲Bio-ICT應「任務導向」合作
- Session 9之1:楊森、AZ、諾華 大廠分享AI數位加速研發心法
- Session 8:未來醫療結合ICT 亞洲生技量能為潛力鑽石
- Session 7之2:臺灣精準大健康產業大哉問 4解決方案促發展
- Session 7之1:臺精準醫療公私合作無間 6單位戰略盤點
- Session 6之2:生華科、心悅、國鼎揭抗病毒藥優勢
- Session 6之1:疫後新常態─翁啟惠廣效新冠疫苗、居家臨床試驗、抗體POCT篩檢
- Session 5之2:2023年新冠「流感化」!?疫後重整全球疫苗供應鏈
- Session 5之1:以色列6大措施解封啟示 疫後重建全球公衛體系
- Session 4之2:基因泰克、英國「公私合作」 以AI數位科技佈局精準健康
- Session 4之1:建全球篩檢平台資料庫 促「全齡健康」為最新趨勢
- Session 3:IPO青睞早期臨床公司 估值成長5倍
- Session 2:外商藥廠攜台合作炙手可熱!諾華、AZ、J&J現身分享最新成果
- 諾獎得主Michael Houghton:C肝疫苗明年進臨床、新冠重組蛋白疫苗研發中
- Session 1:疫後新常態?! 生技市場、開發布局、照護趨勢起波瀾
- Moderna共同創辦人Robert Langer 200多次失敗後的連續創業成功心法
- 陳建仁:新冠疫苗接種三個月內盼達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