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6)日,昱星生技宣布,其位在臺北生技園區的人類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C)自動化先導中心正式開幕。昱星生技執行長張郁芬表示,此中心將與松下(Panasonic)、堡達、美商分子儀器(Molecular Devices)等夥伴攜手合作,實現iPSC的自動化及標準化製程與量產,以期推動細胞治療、外泌體治療及體外模擬藥物篩選等多元應用。
張郁芬表示,昱星生技在過去5年內,已成功開發多種特定細胞分化製程與功能性檢測的平台技術,但穩定量產細胞仍是業界的挑戰。此次跨領域合作的重點,在於實現「一鍵生成」目標,即透過簡單操作即可自動化生產iPSC、心肌細胞、神經細胞、免疫細胞及其外泌體,為細胞產業的生產模式帶來突破。
昱星生技宣布iPSC自動化先導中心正式開幕。(攝影/黃佳啟)
開幕典禮中,松下製造工程(Panasonic Prod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社長柳本努、台灣松下簡國華總經理、堡達陳家裕董事長及李茂洋總經理、美商分子儀器印太地區全球副總裁Justin Lee,以及台北醫學大學閻雲前校長、中研院基因體中心沈家寧研究員皆到場見證,並特別邀請到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心肌細胞療法開發資深國際醫療總監Matthew Daniels演講,分享細胞治療的趨勢與觀點。
柳本努於致詞中說明,此次導入昱星生技iPSC自動化先導中心的設備,能夠精準控制細胞生長及所需的環境,有助於昱星在細胞培養及藥物開發的進展,並由松下在臺銷售代理堡達實業負責安裝及維護。
Justin Lee則表示,iPSC和自動化技術都是當前進展快速的關鍵領域,再加上減少動物實驗、採用體外細胞模型作為替代方案已經成為趨勢,非常期待昱星生技未來的發展。
從關鍵製程到全球布局 昱星攜國際夥伴實現「一鍵生成」未來
開幕儀式後,張郁芬也介紹了公司最新進展。她表示,昱星生技在2019年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設立iPSC研發中心,一路走來獲得許多支持。今年12月,昱星生技將在美國加州設立新據點,並在明(2025)年8月進軍杜拜,將服務推向全球,期許成為「產業鏈的NVIDIA」。
新成立的iPSC自動化先導中心,將攜手全球夥伴共同實現「一鍵生成」目標,包括與松下、堡達合作自動化智慧細胞生產,以及與分子儀器合作的自動化藥篩與檢測中心,加速從實驗室到臨床試驗的進程。
昱星生技執行長張郁芬。(攝影/黃佳啟)
張郁芬表示,昱星深耕產業鏈上游,並利用過去5年的研發成果,成功開發多種細胞分化與檢測技術,推進製程自動化、數位化與標準化,並大幅提升量產能力,可提供臨床二期階段前的GTP等級細胞生產。
此外,昱星也運用AP-iPSC技術建立2D、3D及類器官的iPSC疾病模型,同時針對產業痛點設計獨家品管流程,除了傳統的生物標記與細胞型態檢測外,昱星的全光學即時偵測技術LumiRDT,能夠全面評估分化細胞的功能與活性,確保穩定品質,降低批次差異,提升應用效能,成功掌握iPSC細胞的關鍵製程。
張郁芬說明,LumiRDT技術能將細胞活動轉化為光學訊號,實現高通量且即時的功能分析,特別是能夠支援體外模型的長時間觀察,還能進一步結合人工智慧進行大數據分析。目前,其應用重點聚焦於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及心臟細胞研究。
展望未來,昱星也計畫成立iPSC細胞保存庫(iPSC personal banking),為個人化醫療鋪路,目前合作對象已遍及中東、東南亞與美國,逐步建構全球布局。
Matthew Daniels:邁向細胞治療、體外模型大未來 掌握分析方法最關鍵
諾和諾德心肌細胞療法開發資深國際醫療總監Matthew Daniels表示,今年上半年細胞與基因療法(CGT)領域雖然在併購事件數量上稍有停息,但仍是所有療法模組(modalities)中,策略合作價值最高的領域,顯見商業開發市場依然相當活躍,且近期細胞治療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不僅被應用在腫瘤學,更在自體免疫疾病、罕見疾病、糖尿病等陸續看到人體上的初步成果。
另一方面,在實驗動物減量和3R趨勢(Reduce, Reuse, Recycle)下,將體外細胞模型用於毒性測試和藥物篩選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然而,雖然細胞模型能夠用於分析候選藥物的急性毒性,但目前要在細胞模型進行長時間的毒性檢測仍是有待突破的瓶頸,這也凸顯出昱星技術平台的優勢。
諾和諾德心肌細胞療法開發資深國際醫療總監Matthew Daniels。(攝影/吳培安)
Matthew Daniels強調,無論是對細胞療法產品的品質確保,或是將細胞作為藥物篩選模型,「分析」(assay)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無論是臨床試驗中使用的效價分析(potency assay)、比較性分析(comparability assay),到細胞生產、冷凍保存、儀器開發、批量生產的品質管理,都需要應用適合的分析技術。
他也認為,細胞產品的成本將在10年後下降,異體細胞的使用也會變得更普遍、讓細胞治療的商業模式變得更簡單,屆時細胞產品會被更好的定義、產量也會增加,儀器設備和分析方法將成為主要的成本來源。